浅谈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 毕业论文

浅谈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 毕业论文

ID:334231

大小:700.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07-25

浅谈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  毕业论文_第1页
浅谈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  毕业论文_第2页
浅谈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  毕业论文_第3页
浅谈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  毕业论文_第4页
浅谈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  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 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编号:山东艺术学院毕业论文浅谈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指导教师:专业名称:艺术设计学学位级别:学士班级:学号:论文提交日期:论文答辩日期:13摘要: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传统纹样也作为个人生活品味的最佳代言在现代装饰图案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以现代设计装饰领域受人广泛关注的缠枝纹为切入点,以中国历代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特征为依据,分析受外来文化影响下的缠枝纹装饰风格的起源、演变与发展。从而希望对现代设计的装饰领域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引起现代设计师对中国传统纹样的重视与开发。关键词:缠枝纹;装饰风格;演变与发展

2、;现代装饰图案缠枝纹,中国古代重要的装饰纹样之一。在一些重要的考古文献和期刊论文中又常被称为“穿枝纹”、“蔓藤纹”、“卷草纹”,在日本也有称为“唐草”的记载。其总体特征常是以S形、涡旋形或波形作为基本骨架单位,以一些象征吉祥花草的藤蔓植物为题材,主体部分缠绕变化构成连续纹样或单独纹样,向四周任意延伸,连绵不断,生生不息,因有些纹样的茎、蔓、花、叶、实的特征并不一定完全具备,因而其造型风格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其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自然也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关于缠枝纹起源的几种观点关于缠枝纹的起源在纹样

3、研究领域历来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话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大主流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西方中心论、本土起源说、综合说。1、西方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主要是以西方学者大都认同的阿洛瓦·里格尔的观点为代表,里格尔在其著作《风格问题》中指出:“表现植物特点的主要是植物的茎,由于茎的纽带作用,才将植物的花、叶子、花蕾互相连接起图1莲花和纸莎草来,植物茎在图案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古代成熟期的希腊人在艺术发展史上作出过辉煌的贡献,他们在创造一个个单独图案纹样时,都赋予一种完整、匀称的形式美。当希腊人将这些单独纹样按一定的节奏进行联结时,就构

4、成了有韵律的、节奏感很强的‘美的曲线’。这就形成了蔓藤纹样。这是古希腊人独特的功绩。”【奥地利】阿洛瓦·里格尔主编,刘景联、李薇蔓译:《风格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57页。里格尔认为缠枝纹来源于古希腊人的创造,它由古埃及以莲花和纸莎草(图1)为原型并在克里特发展为连续的波浪形纹样,融合美索不达米亚平13原的棕榈叶和希腊的莨苕叶为题材,形成缠枝纹的原型,并影响到欧洲、中东、远东等地区。里格尔作为纹样系统研究的创始人,他的论点系统分析了欧洲地区及其他部分地区的纹样联系,但却没有涉及到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缠枝纹的起

5、源问题,最终未能做到全面分析世界性纹样的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本土起源说本土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以田自秉先生和吴山先生为代表。田自秉先生在其所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中认为缠枝纹来源于我国汉代的卷云纹,并在其所著《中国纹样史》中对明代“缠枝花”的发展演变有这样的表述:“汉代可称之为卷云纹、魏晋南北朝称之为忍冬纹,唐代称之为卷草纹(唐草纹),近代则称之为香草纹,……配以花朵的又称缠枝花”。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238页。另外,由吴山先生所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也提到:“

6、缠枝纹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吴山:《中国历代装饰纹样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1月,第67页。他们认为缠枝纹是从汉代卷云纹开始演变而来。这种说法肯定了缠枝纹发展的启承关系,但却在一定方面忽视了缠枝纹在发展过程中外来因素对于本土文化的影响。3、综合说综合说的观点认为:缠枝纹是中国化的西式纹样,它并不是单纯的来自西方或是中国,而是在吸收外来纹样基础上对本土纹样进行多元综合。中国传统涡旋纹样与古埃及传统植物纹相似的“涡旋型”(图2)即是最好的例证,另外,日本研究学图2左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涡旋形图案,右为古

7、埃及涡旋饰饰带家城一夫先生在其著作《东西纹样比较》中也有阐述:“中国最早的唐草风格的涡卷纹样,不是西方发展起来的莲花、棕榈叶那样的植物纹样,据说也不是由云纹变化发展起来的图案,但是我想可能是渐次接受西方植物卷草纹样或中亚游牧动物卷草纹的影响,和唐草纹相互融合,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日】城一夫主编,孙基亮译:《东西方纹样比较》,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5月,第24页。综合缠枝纹在历代铜镜、瓷器、金银器等众多工艺品及古代洞窟壁画上装饰风格的体现,笔者认为综合说的观点对于解释缠枝纹的来源是比较合理的。这种观点不仅集合了西方论和本土说的

8、观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合理的解释我们在工艺美术中所看到的我国古代工艺品上装饰风格的大致发展脉络:13自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彩陶装饰上缠枝纹基本结构特征的出现,缠枝纹的早期萌芽产生。魏晋时期佛教艺术盛行,外来纹样大量传入,自希腊一路盛行的忍冬纹样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