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

基于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

ID:33504323

大小:759.9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26

基于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_第1页
基于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_第2页
基于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_第3页
基于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_第4页
基于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第2期J.NOR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No.2.2013基于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洛桑灵智多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1)!!!!!!!!!!!!!!!!!!!!!!!!!!!!!!!!!!!!!!!!!!!![摘要]青藏高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地。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问题,事关国家生态安全。文章从长远保障青藏高原天蓝、水绿、山青的角度出发,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统筹谋划,从藏族人民千百年来如何保护和适应青藏高原的山水

2、文化中寻找答案。重视发掘、研究保护附着在青藏高原上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青藏高原;生态文明;生态文化[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40(2013)02-0069-06随着十六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中央十分关注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问题,如三江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保护等国家生态工程,无不凝聚了大家的努力和心血。我们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采取工程措施等手段固然重要,但要从长远保障青藏高原天蓝、水绿、山青的角度出发,就必须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统筹谋划,特别

3、是要从藏族人民千百年来如何保护和适应青藏高原的山水文化中寻找答案。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更加坚定了我们深入实际,潜下心来完成青藏高原生态研究的信心和决心。一、从生态环境研究转向生态文化发掘的原因①青藏高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地,被誉为“第三极”。研究青藏高原,首先要看到其极为特殊的地理环境。青藏高原总面积24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00多

4、万,平均海拔4000至5000米,是“世界屋脊”。青②藏高原也是我国乃至整个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多样生物,是我国未来可持续①在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强调,“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这“六个重要”是青藏高原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遵循。②《国家“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把青藏高原确定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2011年,国家《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中明确了青藏高原的范围包括

5、:西藏自治区全区,青海省全省,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的33个县的全部或部分区域,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市的9个县的全部或部分区域,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的12个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的6个县的部分区域。共计包括6个省(区)、27个地区(市、州)、179个县(市、区、行委),总面积约248万平方公里。[收稿日期]2012-12-30[作者简介]洛桑灵智多杰(1948—),男(藏族),青海同德人,西北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主要从事青藏高原问题

6、的研究、藏学研究。—69—发展的战略后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问题,不仅事关国家生态安全,而且具有国际意义。重视发掘、研究保护附着在青藏高原上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建设先进文化的现实需要,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青藏高原的研究简况由于海拔、地缘和气候等因素,青藏高原被人们视作生命的禁区。历史上内地对青藏高原的认识较少,一些汉文典籍描述,“青藏高原群山连绵、气候寒冷、道路难行、满目荒凉、寒风凛冽、干旱缺氧,属于人迹稀少的蛮荒之地”。很多文人墨客在进入青藏高原的边缘时就大发感叹,如唐代的周朴写道:“一阵风来一阵沙,有人行处没人家。”唐代的杜甫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

7、收。”唐代的柳中庸写道:“青海城头空有月,黄海碛里本无春。”唐代的皇甫曾写道:“暮天沙漠漠,空碛马萧萧。”以及唐代的王之涣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听到这些诗句,谁敢再踏入此地?我国对青藏高原真正的认识,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从20世纪50年代政务院组织的中科院青藏高原考察队进入当地算起,到目前为止断断续续进行了四五十年的考察。西方世界虽然从十八、十九世纪开始对青藏高原进行了传教、探险和科考,但至今还处于科考阶段。自1953年5月,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在夏尔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