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受众媒介使用的地区差异比较

中国受众媒介使用的地区差异比较

ID:33529039

大小:1.62 M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26

中国受众媒介使用的地区差异比较_第1页
中国受众媒介使用的地区差异比较_第2页
中国受众媒介使用的地区差异比较_第3页
中国受众媒介使用的地区差异比较_第4页
中国受众媒介使用的地区差异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受众媒介使用的地区差异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Seediscussions,stats,andauthorprofilesforthispublicationat: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59028898Article·January2012CITATIONSREADS01752authors,including:FeiShenCityUniversityofHongKong52PUBLICATIONS297CITATIONSSEEPROFILESomeoftheauthorsofthispublication

2、arealsoworkingontheserelatedprojects:ChinesecommunicationViewprojectComputationalapproachtopoliticalconversationViewprojectAllcontentfollowingthispagewasuploadedbyFeiShenon03December2016.Theuserhasrequestedenhancementofthedownloadedfile.新闻大学·新闻理论·JOURNALISMBIMONTHLY2012年第6期总第116期

3、[1]中国受众媒介使用的地区差异比较12张志安沈菲(1.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广州510275;2.香港城市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香港)[2]【摘要】本文依据《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问卷调查数据,对不同地域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特征及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文章首先简要描述新媒介环境下中国受众对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和互联网等不同媒介的使用行为;继而,重点比较了31个省份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差异,以及不同地区受众(东部、西部和中部)、省市县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差异。由此,试图从纵向(行政级别差异)、横向(不同省份、地区)两个维度勾勒

4、中国受众的媒介使用特征。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而影响差异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媒介竞争状况、区域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关键词】媒介使用;地区差异;行政级别差异【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一、导言自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陈崇山等在北京开展国内第一次大规模受众调查迄今,经过三十年时间,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受众调查、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和长足进步。总体上看,调查范围不断扩展、研究方法日趋科学、问题意识也逐渐明晰。以往的受众调查中,一些学者针对特定地区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进行调查,或在一定时间段内将同个

5、地区受众媒介使用行为进行纵向比较。如:喻国明(2001)2000年对北京居民媒介接触行为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北京地区读报人群减少、看报时长缩短;周葆华(2010)对上海受众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上海网络和手机的普及率分别接近五成与八成,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旧媒介复合使用是上海受众媒介使用的基本形态;喻国明(2012)针对天津居民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日记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从行为、空间、心理三个维度透视不同特征的受众群体媒介接触行为及其影响的差异。调查表明,受到习惯、行为、所在情境以及特定媒介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时段,不同媒介分时段接触率分布特征

6、迥异。此外,也有不少受众调查项目的抽样范围覆盖多个省份,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跨地区比较研究。如:中央电视台委托国家统计局每隔五年进行1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基本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除外)所有电视信号覆盖区域内适龄观众。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介的迅猛发展,不少学者开始研究受众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及其对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影响。如:张国良、廖圣清(2000)对上海市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研究发现,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市民接触传统媒介的总时间量明显减少,网民开始把网络作为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于[作者简介]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7、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沈菲,香港城市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媒介与传播系助理教授32000年底开始对“互联网在中国五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的使用状况及其影响”进行调研,发现互联网对于中国的人际交流、大众媒介使用以及人的观念和行为都有影响(转引自郭良、卜卫,2001);祝建华、何舟(2002)通过个体层面的分析,发现互联网的采纳与否不仅受个人特征(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特征(家中其他网民人数)的影响,也与受众对互联网的看法(如是否与自己工作/生活方式相兼容)有密切关系;柯惠新、范欣珩、郑春丽(2006)纵向探讨了2000-2005年间北京上海

8、等五个城市网民的基本结构、网民对互联网使用方式和使用形态等可能的变化趋势,等。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