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软交换的固网智能化new

基于软交换的固网智能化new

ID:33537581

大小:405.3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26

基于软交换的固网智能化new_第1页
基于软交换的固网智能化new_第2页
基于软交换的固网智能化new_第3页
基于软交换的固网智能化new_第4页
基于软交换的固网智能化new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软交换的固网智能化new》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http://www.paper.edu.cn基于软交换的固网智能化万伟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北京(100876)E-mail:ghostintermilan@hotmail.com摘要:本文讲述了固网智能化的一种解决方案--软交换完全访问用户数据中心(SDC)。简单介绍了固网智能化的定义,重点介绍了基于软交换的固网智能化的网络架构和软交换访问用户数据库机制,以及基于软交换的基本业务信令流程和智能业务嵌套信令流程。关键词:固网智能化,软交换,智能业务1.引言正当NGN、IMS、FMC等这些概念不断吸引人们的眼球

2、时,在国内电信业中萌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固网智能化。现在,国内的主要固网运营商都已经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固定网络的智能化改造工作。本文探讨了引入软交换和用户数据中心的固网智能化以及基于软交换的智能业务的实现和嵌套。2.固网智能化网络智能化主要指:在固定电话网中,用户业务属性与业务承载网络分离,将用户的号码、业务属性从各个业务承载网元中独立出来,实现业务属性与承载网络的无关性。建立独立的用户业务属性数据中心,进行数据的集中管理,实现网络内和不同网络业务之间的数据共享。通过引入固定电话网用户的集中属性数据库,增强固定电话网的

3、增值业务的甄别和触发能力。通过集中的用户数据管理,用户业务的统一认证,建立统一的用户层面的数据中心实现多种网络、多种业务的用户数据的共享。[1]网络智能化主要是指针对当前固定运营商网络的本地网层面,通过引入集中的用户数据库、增加交换设备访问集中用户数据库的功能、并结合调整网络信令路由结构等技术手段,解决当前网络中存在的智能签约业务的全网触发问题,并实现号码携带、混合放号、市话详单等新业务的提供能力。在管理层面,还应实现对网络的集中管理,达到降低综合运维成本的目标。同时,通过此过程对网络的优化,逐步构建清晰的网络结构

4、,促进与当前PHS网络和未来3G网络的业务融合,并为今后向NGN网络演进打下一定的基础。3.软交换3.1软交换的由来及系统架构软交换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IP电话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为增强VoIP网关功能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高效性,提出了分解网关功能的思路,即将VoIP网关分解为媒体网关(MG)、信令网关(SG)、媒体网关控制器(MGC)等几部分,各部分之间采用标准化接口。后来在IETF相关文档中,又提出了功能类似于MGC的呼叫代理(CallAgent)和呼叫服务器(CallServer)等概念。更进一步

5、朗讯公司贝尔试验室提出了软交换(Softswitch)概念,并研制出了第一台软交换原型机。1999年国际软交换论坛(ISC)成立,提出了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分组通信参考结构,ISC后改名为IPCC(InternationalPacketCommConsortium)。[2]软交换系统的组网结构如图1:-1-http://www.paper.edu.cn图1基于软交换的组网架构由图1知从上到下软交换系统可分为应用,控制,传输和接入共四层,软交换系统主要由下列设备组成:1)软交换控制设备(SoftswitchContro

6、lDevice)这是网络中的核心控制设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软交换)。它完成呼叫处理控制功能、接入协议适配功能、业务接口提供功能、互连互通功能、应用支持系统功能等。2)业务平台(ServicePlatform)完成新业务生成和提供功能,主要包括SCP和应用服务器。3)信令网关(SignalingGateway)目前主要指七号信令网关设备。传统的七号信令系统是基于电路交换的,所有应用部分都是由MTP承载的,在软交换体系中则需要由IP来承载。4)媒体网关(MediaGateway)完成媒体流的转换处理功能。按照其所在

7、位置和所处理媒体流的不同可分为:中继网关(TrunkingGateway)、接入网关(AccessGateway)、多媒体网关(MultimediaServiceAccessGateway)、无线网关(WirelessAccessGateway)等。5)IP终端(IPTerminal)目前主要指H.323终端和SIP终端两种,如IPPBX、IPPhone、PC等。6)其它支撑设备。如AAA服务器、大容量分布式数据库、策略服务器(PolicyServer)等,它们为软交换系统的运行提供必要的支持。3.2软交换的技术优

8、势软交换技术的核心是实现控制层与承载层的分离,以及采用分组网实现媒体流承载。因此相比于传统电路交换网,软交换网络有很大的技术优势:[3]1.软交换网络的控制和承载分离,导致组网灵活性大大增加,可以采用平面组网结构,也可以采用分级结构,但网络结构比传统电路交换网更为扁平;2.控制和承载的分离,便于在承载层采用新的网络传送技术-2-http://www.pape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