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造成肝脏坏死和炎症的药物

浅谈造成肝脏坏死和炎症的药物

ID:33626649

大小:56.1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27

浅谈造成肝脏坏死和炎症的药物_第1页
浅谈造成肝脏坏死和炎症的药物_第2页
浅谈造成肝脏坏死和炎症的药物_第3页
浅谈造成肝脏坏死和炎症的药物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造成肝脏坏死和炎症的药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造成肝脏坏死和炎症的药物周虹(哈尔滨市第二医院150000)【关键词】肝脏坏死损伤肝脏的药物【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7-0088-021直接损伤肝脏的药物药物的活性代谢物或药物木身肓接作用于肝细胞而造成坏死。药物在肝脏的药酶,主要是在细胞色素P-450作用下,产生亲电子基或自由基,与细胞内的蛋白质、脂质或核酸共价结合,或者破坏细胞膜或核膜的磷脂层,导致细胞损伤。1.1异烟月井异烟腓所造成的肝损害与病毒性肝炎相似,临床和病理学上的程度轻重不一,大面积坏死发生

2、率为严重病例的10%,亚急性肝坏死的发牛率为30%o肝毒性通常出现在开始见到超敏反应后的数周至数月,与经典的超敏反应不同,再次给予异烟腓并不一定引起肝毒性的迅速再现,大约60%的肝毒性出现于治疗的头3个月,而80%出现在治疗的头6个月。有少数在服药1年以上造成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表现,停药后病情往往减轻或完全恢复。甚至有食管静脉曲张者,停药后也可消退。异烟月井的绝大部分是通过N—乙酰转移酶2(NAT-2)的乙酰化作用从肝脏清除,乙酰化速率对异烟腓诱导性肝毒性的影响仍存在争议。1.2对乙酰氨基酚在美国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是

3、引起急性肝衰竭(ALF)的最主要原因。统计资料显示,一半以上的ALF由药物性肝损害引起,其中3/4的药物性肝损害由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近年来此比例仍在上升。因长期服用(通常为每日服用3〜也,连服数月至1年以上)造成慢性肝病的极少[1]。临床表现为厌食、乏力、肝痛、可有肝脾肿大,发生ALF的病人中脑水肿和感染性并发症可导致不可逆性脑损害和多器官衰竭。发牛慢性肝病者肝活检显示慢性肝炎并纤维化,停药后可完全缓解。但有1例停药后肝组织学继续进展至肝硬化。如停药后再度给药,可激发严重的肝损伤。对乙酰氨基酚在体内通过CYP代谢,主

4、要代谢产物是N—乙酰苯醍亚胺(NAPQI),可与肝细胞的部分亚组分发生共价结合而产生肝毒性。NAPQI与谷胱甘肽结合后即被有效地解毒。在中毒剂量范围内,储存的谷胱甘肽耗竭是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的先决条件。但是否发生肝毒性还受到肝细胞内保护和损伤性通路中的信号传导和转录因子的调节。一些细胞外因子也可能通过天然免疫应答来决定受损肝细胞的转归。NK/NKT细胞的激活和浸润能产生致炎细胞因子IFNγ,后者可促进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相关的各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通过激活炎症级联反应加重肝损害。与此同时,相对应的抗炎

5、级联反应也被激活,促炎和抗炎机制的对抗最终决定药物毒性的转归。2通过免疫机制损伤肝脏的药物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经典特征包括明显的女性发病倾向,慢性病程(>6个月),高球蛋白血症,自身循环抗体,肝外临床自身免疫综合征,HLADR3或DR4过度表达以及自发缓解率低。虽然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然不明,但许多临床观察显示,某些个体接触化学物质或药品后可激发以肝脏为靶器官的细胞或体液免疫反应。如果不及时识别并停用相关制剂,上述反应可能会导致慢性肝损害,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或慢性非化脓性胆管炎。2.1双醋酚汀本品为

6、以往常用的导泻剂,自20世纪80年代起已禁止使用。双醋酚汀造成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同的临床、生化和肝组织学改变,红斑狼疮细胞和平滑肌抗体阳性,停药后病变常恢复。2.2替尼酸是一种排尿酸利尿剂,美国自1979年从市场撤下。本品可致与病毒性肝炎相似的急性和慢性肝炎表现,病死率高达7%。其临床特征符合免疫介导的肝炎,血清内可测到肝肾微粒体(LKM)自身抗体,此种抗体与一种自身免疫肝炎亚型的LKM抗体不同,称为LKM2抗体,其由细胞色素P—4502C9代谢。肝损伤可能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⑵。2.3双月

7、井苯达嗪为抗高血压药,由细胞色索P-4501A2代谢。肝损害临床特征符合免疫介导的肝炎,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和类红斑狼疮样反应,肝组织学检测有肝细胞坏死、炎症和肉芽肿样肝炎。病人多见于50〜70岁年龄组。ALT/AST增高,可伴有黄疸,血清内可测到抗LKM抗体。有人以双月井苯达嗪建立两个肝内表达新抗原的大鼠模型,一个模型发生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和肝内炎症;另一个模型在2/4只大鼠中产生了自身抗体,但未出现肝病征象,提示自身抗体可能只是一种结果而非肝损害的原因。亦有可能在炎症存在时上述抗体会导致肝损害。3慢性肝内胆汁淤积药

8、物的胆汁排泄和结合是由ATP—结合转运体超家族的几个成员介导,它们位于肝细胞毛细胆管绒毛顶端区域。许多通过胆汁排出并分泌的药物可导致动物和人类胆汁淤积性肝损伤。3.1氯丙嗪有0.5%〜1.0%接受氯丙嗪的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其病理学为肝内胆汁淤积。大多数病人停用氯丙嗪后于1〜3个月内恢复。但有少数病人即使停药,仍有持续的肝内胆汁淤积的表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