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八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福建省福州八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ID:33636961

大小:138.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2-27

福建省福州八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福建省福州八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福建省福州八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福建省福州八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福建省福州八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八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ww.ks5u.com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福州市八县一中期中考试高中三年历史科试卷完卷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答案】D【解析】据材料“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

2、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将孔子法家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思想界百家争鸣,不是统一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故C项错误;各派将孔子任意塑造,说明当时思想比较自由,故D项正确。故选D。2.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A.基层自治卓有成效B.民间社会发育有限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D.

3、县域经济长期滞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可知,国家对地方基层管理有限,主要是通过地方乡绅进行,说明古代社会民间发展有限,故选B。A项表述与题目内容不一致,故排除A-16-。材料不是说县府管理能力的问题,是说管理方式的问题,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D项是无关项,故排除D。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B.动摇了郡县

4、制的基础C.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D.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是察举制,导致了熟悉儒家经典和追求道德声望的一个特有群体的出现,并固化为察举的对象,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D项正确。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是科举制,A项错误。材料强调察举制的影响,没有涉及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B项错误。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于汉武帝时期,C项错误。4.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从侧

5、面反映出当时()A.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B.笼络平衡南北方政治势力C.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答案】C【解析】【详解】A项南北方矛盾是表象,而“矛盾突出”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材料未能体现笼络“政治势力”,故排除B。南宋后,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文化重心的南移,符合题义,故选C。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5.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

6、孤”。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A.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16-【答案】B【解析】材料“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有利于一般的市民进行理解和阅读,为粗识文字的读者最大限度的扫除阅读障碍,体现了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故B项正确;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与学术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书籍出版适应了市民阶层壮大的需要,与科举改革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学校教育,故D项错误。6.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出处论述《汉书•文帝纪》“

7、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汉书•元帝纪》“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后汉书》杜诗“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A.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B.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C.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D.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中只有“《汉书•文帝纪》”“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其它没有涉及轻徭薄赋,排除A;材料没

8、有比较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状况,排除B;由“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