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解题技巧

语文阅读解题技巧

ID:33663443

大小:49.9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28

语文阅读解题技巧_第1页
语文阅读解题技巧_第2页
语文阅读解题技巧_第3页
语文阅读解题技巧_第4页
语文阅读解题技巧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阅读解题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类指导一、要点概括类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3、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二、感想启迪类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3、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4、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三、词句品味类1、词语品味:A。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B。分析修辞手法,体会词语的含蓄意思。2、句子品味: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

2、迪去体会。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势;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四、句子仿写类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四品语体色彩,五考虑要保留的词语和要替换的词语。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了,再仿写也就不难了。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五、

3、文段结构类(一)要求理解文章重要段落并且明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解题模式: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选择它在文中的作用类别。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点明中心,深化文章的主旨等。(二)概括内容:(1)记叙文全文的主要内容:抓六要素。(2)议论文的文段:抓段首句和关键句。六、环境描写的作用类: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②在回答是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

4、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2、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①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②表现人物××的心情。③暗示社会环境。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是文章形象、生动、增强文章感染力。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七、表达式作用类常见的表达式方式如下: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记叙文中的议论:点明中心或升华主题八、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类塑造人物手法包括:语言、

5、动作、外貌(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答题方式:本段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写用烘托)××形象,表现了××体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九、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类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阅读程序散文阅读应分几步?第一步:粗读文章,整体感知材料第二步:精读文章,筛选整合信息第三步:研读题目,回答文后问题散文阅读应分几步?一读----整体感知: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③分析题目含义。

6、---用一句话概括中心。二理----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作好标志。三扣----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四述----整合答案:①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②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具体答题格式:(一)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

7、+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1)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若是比喻句,找出本体代入句中;)(2)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

8、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注意紧扣文章或段落中心。)(3)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