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教育的生命意义及其校本研究

关于科技教育的生命意义及其校本研究

ID:33677863

大小:7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28

关于科技教育的生命意义及其校本研究_第1页
关于科技教育的生命意义及其校本研究_第2页
关于科技教育的生命意义及其校本研究_第3页
关于科技教育的生命意义及其校本研究_第4页
关于科技教育的生命意义及其校本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科技教育的生命意义及其校本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科技教育的生命意义及其校本研究——管窥绵阳东辰国际学校的道德教育*王堂兵1,唐德富2(1.东辰国际学校校本研修中心,四川绵阳621000;2.东辰国际学校综合教育部,四川绵阳621000。)[摘要]现代社会要求人应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东辰学校深化了对“现代人”的认识,以科技教育为实施载体并发挥其德育的功能,让学生主动地在实践中体悟生命意义。经过长期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形成了“超越教化、心灵耕耘”的德育理念,提出了“三性三式”道德教育模式。“三性”,即渗透性、衔接性、统整性;“三式”,即认知式、榜样式、体验式。[关键词]科技素质;道德教育;生命意

2、义;校本研究;人文道德[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问题由起初的“学术研究问题”逐渐演化为“社会公共话题”,由专家权威的话语特权向国家公民的生命要素转变,其涉及领域宽泛且深入,涵盖了自我体验与人生修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社会文化演进与变迁、学术课题的研究范式、社会文明发展模式*这里权且用“管窥”一词为宜,即鉴于本人知识局限及研究狭隘,虽立足于“校本研究”,却片面地涉猎了东辰学校“科技教育中渗透的德育功能”,在此并未从观察到的部分推测全貌。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全新的概念:社会

3、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他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换句话说:人应当融入社会,社会应当融入人,这才是高度和谐。而笔者认为,“社会文明发展模式”是构建“和谐社会”,人要达到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首先实现“科学”与“人文”两个精神的互融。[作者简介]:1.王堂兵(1979~),男(汉),教育学学士,四川泸州人,绵阳东辰国际学校衔接教育研究室、校本研修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哲学及教育心理学研究;2.唐德富(1969~),男(汉),理学学

4、士,四川资阳人,中学高级,主要从事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文系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关于中、小学生的德育衔接及其校本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之一。等诸多方面。也正如学者肖峰在其论著的“导论”中开宗明义地说道,“科学与人文的融通——一种时代性和人类性的追求。”当然,“一个科学与人文融通的现代社会就需要通过教育造就既有科学知识也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1]而教育的终极目标及其对人的生命意义在于“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科技教育,让青少年以科学的目光审视生命、保持与促进生命,以至达到“善”的最高度发展。具体说来,青

5、少年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实现了职业道德、科学道德、社会责任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育与养成,即发挥了科技教育的德育功能,真正领悟了人的生命意义。本文试图以绵阳东辰国际学校的科技教育为研究载体,分析其德育功能及蕴藏在深层文化里的生命意义,以期在“反思+实践”的研究模式中得到发展、深化。一、科技教育的深化理解——科学与人文的现实融通当国人守着“地大物博”的资源夜郎自大地讲“人论道德”时,外来列强却用我们的科技发明(火炮)射杀我们。如果说“落后就要挨打”是国人在近现代史得到的最为刻苦铭心的教训或经验,那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该是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振兴国家经济的

6、战略性决策基点或制胜法宝了。国人开始反思,开始觉醒了——是科学技术的落后,还是人文道德的失范?(一)现代人的基本素质:科学素质国人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科学素质(ScientificLiteracy)的培养,并不是我们理想与愿望中的那样。几年来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数据与美国1990年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可知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0.3%)仅为美国(6.9%)的1/23;与1989年欧共体12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相比,我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欧洲人(4.4%)的1/15……而具备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我国公众的比例分别只有美国及欧洲国家相应

7、比例的1/14和1/22。对此,中国科普研究所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评论道:这种状况说明我国公众还不具备基本程度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也就是说,我国公众还不具备分辩科学和伪科学的能力,还不具备基本程度的科学思维方法,还不具备用科学方法思考和解决社会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2]为此,科技部等九部门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青少年科普活动实际状况,制定、发布了《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和《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内容与目标》,“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的科技素

8、质,已成为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科普教育已推上了国家利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