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回望青春》一书有感

读《回望青春》一书有感

ID:33693274

大小:62.3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28

读《回望青春》一书有感_第1页
读《回望青春》一书有感_第2页
读《回望青春》一书有感_第3页
读《回望青春》一书有感_第4页
读《回望青春》一书有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读《回望青春》一书有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题目:读《回望青春》有感学院:城环学院年级:2010级专业:地理科学姓名:王桂香学号:20102142725读《回望青春》有感前段时间在图书馆偶尔看到了《回望青春》,仔细浏览发现是关于知青们回忆插队经历的一本纪实书。由于我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历史比较感兴趣,于是就仔细看了一遍,很受启发,这才有了这篇读后感。首先介绍一下“知识青年”和“《回望青春》”。“知识青年”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主要指1968~1978期间经历过上山下乡的中学生,尤以66、67、68届初高中生为最,成为“老三届”,当然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新三届”,有一本书,名字就叫

2、《咱们新三届》写的很实在,很辛酸。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场运动,牵涉面之广、人数之多、时间之长,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在当时和其后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我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影响深远,但是无法评定其好坏,当时知识青年集中被投入一个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极度贫乏的陌生空间,这是一个重大的无法重复的科学实验。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有知识的青年学生和相对愚昧的农民之间会形成文化碰撞,在这不断碰撞和相互交叉的过程中,彼此思想上、情感上和生活上都会产生一定变化,因此知青时代是整个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时代。对于《回望青春》这本书,是莫旗知青插队

3、40周年纪念文集,主要内容是33位来自北京的到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插队的知青们撰写的个人插队经历和感受。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经历着实丰富,酸甜苦辣集于一体。读过这本书,我认为它们的插队经历跟其他的知青们相比,有着独特性,具体表现如下。这种独特性首先表现在,接纳他们的土地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数极少的民族——达斡尔族。达斡尔族聚居地地处中国东北大兴安岭一带,相对比较落后闭塞,他们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和自己鲜明的性格特征。与这样的民族生活在一起,知青们有抵牾也有交融。5其次,和到兵团、农场的北大荒知青主流群体不同,莫旗知青是一杆子插进了地地道道的生产队,融于广大的农民群体

4、之中,他们更贴近农民,更贴近底层社会,他们面临的生活更残酷,正统意识和农民意识的碰撞更激烈。但同时,他们所受到的“极左思潮”的禁锢更少,思想更活跃,精神更放松,这里没有擢升的竞争,没有形式主义的政治学习,没有接连不断的运动,没有迫不得已的“表现”。其中书中有一个环节如是说,他们干农活在地上休息之余,老农从口袋中拿出一本书,上面有毛主席头像,老农不慌不忙地撕下两页,之后用他们来卷旱烟,几个知青在旁边看的目瞪口呆,估计是着实被老农的举动吓到了,要是在其他相对开放的地方,相信即使是相对于没得老农们也是不敢这么胆大地“蹂躏”毛泽东头像的。这从一个侧面看得出来,当地对于政治思想抓的不是很严,

5、要是换做其他地方估计要受到严格批判,或许也正因为这样,知青们在这儿生活的更随意、更洒脱、更自我。他们的独特性还表现在,去莫旗的知青绝大部分属于“出身不好”之列,下乡之前都是内心极受压抑的一群,比如遇罗锦遇罗文兄妹,他们的遭遇真的可以说是惨,但是到了莫旗,他们不再被分为三六九等,加之老乡们对“毛主席派来的学生”只重表现不问出身的宽容务实,使他们较早地卸下了出身的包袱,彰显出本该属于年轻人狂傲、自信和浪漫。应该说,较之兵团的知青,他们被“文革”扭曲的人性先一步在这里得到了复归,他们敞开心扉去迎接生活,探露胸怀去接待朋友。在文章中频频发现,莫旗知青的回忆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向过去敬礼,比

6、如书中的田艳光同志,在自己50多岁又回到莫旗进行感受知青生活,可想而知,当时的知青生活是苦中带甜的。5莫旗知青的插队经历有一定的独特性,但是无论如何,都是集酸甜苦辣于一体的。当然,那个时代艰苦的生活条件对于一群十多岁的孩子来说,生活的担子还是压得有点沉、有点早。春种时,跟着农民们一起拉粪、扶犁、点种,常常是手忙脚乱,累的一塌糊涂;到了夏天,两三点钟东方鱼肚白的时候就要起床去铲地除草,中午了还要顶着烈日,头上都被晒得冒油;秋收时节是一年中最忙最累的时刻,收割是项力气活也是技术活,知青们经常被农民们甩出老远,而且越做越没劲。这些劳动现在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对当时的知青们,该是忍受着怎样的

7、艰辛。对于劳动,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有时候挨饿受冻的日子却让知青们尝尽了苦头。现在的北大仓在过去叫做北大荒,尽管粮食不是很稀缺,但是也会闹饥荒,知青们在没有粮食的时候吃过发霉的小米,为了打牙祭吃过米猪肉,还偷过社农的猪崽,都是生活所迫,也不能怪我们的知青没有素质。还有没柴烧的日子,北方没有火的冬天是不能想象的,而这些正好挨到知青头上了,所以他们不得不去冰天雪地拣柴禾。还有蹭火车回家的道路上,没钱买车票被列车员一次一次地赶下火车的情景,在现在看来是难以想象的。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