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空居士修心养生文集

慧空居士修心养生文集

ID:33715303

大小:509.34 KB

页数:60页

时间:2019-02-28

慧空居士修心养生文集_第1页
慧空居士修心养生文集_第2页
慧空居士修心养生文集_第3页
慧空居士修心养生文集_第4页
慧空居士修心养生文集_第5页
资源描述:

《慧空居士修心养生文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慧空居士修心养生文集》金丹大道五步功法实修精要——我的气功实修实证之心得诀要慧空居士去年发表拙文《我的气功修炼之路》之后,得到了各位同修同好的指正和鼓励,看到很多同修的回帖和留言,褒贬臧否皆是进阶之动量,引领我精进修行。在此至诚随喜那些有所启发的同修,甚深感恩那些给我启迪的同修,顶礼合十。时至今日,自己也早已不再追求所谓气感、通络、功感功景,能做的惟有深入世间历景炼心,于工作、于家庭、于社会,对事对人都要负起责任,无愧于心做人,精进修行,以天地为师,以众人为师,证万物空性,悟般若智慧。(一)气功修炼的最高境界应是从有为

2、而无为,以致“无为而无不为”,从而离苦得乐,身心自在。但作为一个初学者甚至还未初窥修炼门径,却要求他以无为之法练习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最终会空耗时日不得长进,耽误了大好时光,岂不可惜。所以,我的体会是:以有为法楔入,以无为法成就,才是切实可行的修炼法门,也就是说在金丹大道修炼的每个次第阶段,除了传统的所谓丹诀心法,还应有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功感功态,针对每个人不同天赋资质禀赋的具体心诀,正所谓“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古人早有论断,各位同修自能心领神会,不必赘述,至于具体的有为心法,将在下文以我自己的实修为例,逐步展开阐述,揭

3、示如何从有为进入无为,由必然进入自然之路。关于金丹大道,不同门派、不同师承、不同文献记载各有表述不同,但基本修炼次第大同小异,并无不同,但在具体修炼实践当中,很多人往往会觉得迷惑不已,好比一艘小船进入了一个纵横交错,布满沟叉的迷宫般的芦苇荡,看不到通往目标的通衢,看不清方向和目标,从而迷失自己的修炼之路,最终在是是而非的疑惑中原地打转而终生无所成就。很多人,还会按照功法当中的修炼次第,提前给自己划出了一条道,在典籍中前人已经成就过的功景描述中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认为每一步就应该是这样的或那样的,自然就落入了前人的窠臼之中

4、而裹足不前。岂不知,这其中最大的理解谬误在于:这些描述是当你修炼达到那个层次后,用来对比和印证的,并不是提前按照那个次第修炼的,俗活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个人机缘天赋资质各不相同,千人千面,性情体质禀赋各有千秋,怎么可能都和已有功法中的过程一样呢,因为气功修炼从来就不是一个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过程,在你没有实修实证某个境界之前,你永远不知道你下一步打开的修炼之门背后会展示怎样的场景,只能从前人的描述中想象猜测,甚至以为有些只是神话传说、幻想和比喻,却不知:“道”就在那里,无论你看见看不见,承认不承认,都无碍于其无始无终的本质

5、。(二)唐代高僧永嘉玄觉大师说过:“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我的气功修炼之路,在修炼次第大的方向上,和师承均能一一印证,无出其右,证明古人所述真实不虚,但在每个具体的阶段,具体的功景功感功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进阶之功法心诀,却又因时因地各不相同,时有变化,正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正宗玄奥义理和自身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自己正确的修炼成就之路,希望各位修炼者详察之,必能举一而反三,从而在修炼之路上突飞猛进,万里之遥只在须臾之间。我从小体弱多病,当年步入气功修炼之路也是机缘使然,并无刻意求之,从修炼的初始就是以童

6、蒙稚子之心态和有限的理解开始的,并没有学习大篇的理论典籍、气功经络学说什么的,只是从传统武术,站桩,气沉丹田开始的。所谓气沉丹田,并不是硬气功或者叫做外家功夫的那种刚猛的吞气式的气沉丹田,而是以柔和的捧起灌顶,双回气,收入下腹(下丹田),同时配合站桩,让自己的丹田逐渐充实饱和起来,并渐渐有了热感,试想一下,如果一开始就打坐入静,意守丹田,谁又能找到感觉呢。问题一:下丹田的位置?刚开始修炼的人可以把它准确定位在肚脐下三寸小腹正中线上,如果难以感知,可以找到位置后用手指适度按压,让自己脑海中有个位置记忆,然后在站桩时将意念若

7、有若无存想此处即可,至于站桩,无论采用太极桩、混元桩、无极桩、形意桩都无碍,具体姿势在此不作赘述。等下丹田真的有了气感、热感、跳动感、收缩感,其实具体位置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那时丹田会自然显现出来。问题二:丹田找到了,那么如何意守,才能事半功倍,得气快,长功快呢?很多人以为,只有断绝念头,压制脑海中的杂念甚至思想,才能算作入静,意守丹田才会有明显功效,甚至很多师父也是这么教导学生和弟子的:排除杂念,心无旁骛,不要胡思乱想。有谁认真反思过,真相真是这样的么。有人会引经据典说,老子《道德经》说过:“致虚极,守静笃”,以为那

8、就是一念不生的境界,那就谬之千里。事实上,要想达到甚深入静状态以致虚空大定,并非是靠排除念头,一念不生来达到的。说的直白一点,正常人只要生命存在一刻,思维就不会中断,正所谓前念已灭,当念现前,后念已生,念念相续,生命才得以延续,如果刻意排除念头,其实是用大脑的另一个区域的功能去压制当下正现前的这一个大脑区域功能,其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