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照相与信息光学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与信息光学实验报告

ID:33716157

大小:63.2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28

全息照相与信息光学实验报告_第1页
全息照相与信息光学实验报告_第2页
全息照相与信息光学实验报告_第3页
全息照相与信息光学实验报告_第4页
全息照相与信息光学实验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息照相与信息光学实验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实验目的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熟悉反射式全息照相和透射式全息照相的基本技术和方法。2.掌握在光学平台上进行光路调整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通过全息照片的拍摄和冲洗,了解有关照相的一些基本知识,拍摄合格的全息图。二.实验原理1.反射式全息照相反射式全息照相也称为白光重现全息照相,这种全息照相用相干光记录全息图,而用“白光”照明得到重现像。由于重现时眼睛接收的是白光在底片上的反射光,故称为反射式全息照相。这方法的关键在于利用了布拉格条件来选择波长。2.透射式全息照相所谓透射式全息照相是指重现时所观察和研究的是全息图透射

2、光的成像。这里将重点讨论以平行光作为参考光,对物光和参考光夹角较小的平面全息图的记录及再现过程。最后再简单介绍球面波作参考光的全息照相以及体积全息照相。1)全息记录2)物光波前的重现全息图右侧空间并无光源,因而光场就唯一地决定于z=0处波前。因而0级和±1级三束光从传播方向上是分离的。0级衍射近似于一束平面波,其传播方向与全息图法线成α角。+1级衍射则是一束球面发散波,其源点就是原来物光点源所在位置。由于点源不是在透射光场内,因而形成虚像。第三束光则是一束会聚的球面波,其会聚点就是实像的位置,由于波前有一项附加相位因子相当

3、于这束球面波传播方向有一附加角度变化,很小时,这角度近似于2α。三.实验仪器光学平台,半导体激光器及电源,快门及定时曝光器,扩束透镜,反射镜,光功率计,全息干板,三枚硬币。6一.实验条件为了照好一张全息图必须具备下列几个基本条件:(1)一个很好的相干光源。全息原理是在1948年就已提出,但由于没有合适的光源而难以实现。激光的出现为全息照相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光源。这是因为激光具有很好的空间相干性与时间相干性。本实验用650半导体激光器,其相干长度约为20cm。为了保证物光和参考光之间良好的相干性,应尽可能使两束光光程相等。(2

4、)保证全息照相所用系统的稳定性。由于全息底片上所记录的干涉条纹很细,相当于波长量级,在照相过程中极小的干扰都会引起干涉条纹的模糊,甚至使干涉条纹完全无法记录。例如记录过程中若底片位移了1um,则条纹就看不清。因此,所有的光学元件都用磁性材料或其他方法固定在一个全息台上,这个台又放在一个隔震系统上,以防止地面振动的干扰。此外气流通过光路,声波干扰以及温度变化都会引起空气密度的变化,导致光程的不稳定,所以曝光时应避免大声喧哗、敲门、吹风等。(3)高分辨率的感光底片。普通照相用的感光底片由于银化合物的颗粒较粗,每毫米只能记录50

5、~100个条纹,不能用来记录全息照相中细密条纹。全息照相必须用特制的高分辨率感光底片。我们实验室用的是RSP-Ⅰ型红敏光致聚合物全息干版。其极限分辨率为4000条/mm。(4)了解和使用显影、定影、冲洗等有关技术。二.实验光路图1.反射式2.折射式三.实验步骤反射式(白光再现)全息图(1)打开激光器,使激光器预热稳定,按反射全息光路摆放好各元件的位置。6(1)先不放入扩束镜L,调节上图中的4个元件大致共轴,物体高度与扩束镜等高。(2)将物体中心与激光通过扩束镜之后的光斑的圆心重合。(3)调节物体的前后距离,使扩束后的光到达

6、物体的光的光强约为550μW。(4)放入扩束镜,经扩束镜扩展后的参考光应均匀照在整个底片上,被摄物体各部分也应得到较均匀照明且光强适中。(5)用光功率计测量感光板处参考光束和物光光束的强度,检验发光强度是否符合要求。(6)根据光强计算确定曝光时间。调好定时曝光器。可以先练习一下快门的使用。(7)关上照明灯,将干板装在底片夹上,使乳胶面对着光入射方向。按下按钮进行曝光。(8)关闭快门挡住激光,将底片从暗室中取出装在底片架上,应注意使乳胶面对着光的入射方向。按下按钮进行曝光。曝光过程中绝对不准触及防震台,并保持室内安静。(9)

7、对曝光后的底片作化学处理。步骤:1)蒸馏水内静置10~15秒;2)在浓度为40%的异丙醇中脱水1分钟;3)在浓度为60%的异丙醇中脱水1分钟;4)在浓度为80%的异丙醇中脱水15秒;5)在浓度为100%的异丙醇中脱水3分钟;6)取出干版,迅速用吹风机热风快速吹干直到全息图重现象变为金黄色清晰、明亮图象为止。直接观察即可。透射式全息图(10)按透射式全息光路调节电路使光路系统满足下列要求:1)物光和参考光的光程大致相等,不要超过2cm;2)经扩束镜扩展后的参考光应均匀照在整个底片上,被摄物体各部分也应得到较均匀照明;3)两束

8、光夹角要在30°~60°之间,45°为宜;4)在底片处物光和参考光的光强比约为1:2~1:6,具体要视情况而定。(11)用光功率计测量感光板处参考光束和物光光束的强度,检验发光强度是否符合要求。(12)根据光强计算确定曝光时间。调好定时曝光器。可以先练习一下快门的使用。(13)关上照明灯,将干板装在底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