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

ID:33731428

大小:1.15 M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2-28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_第1页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_第2页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_第3页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_第4页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的哲学观(下)试卷91分[考试时限]:60分钟001430[及格分数]:60分[考试说明]:1、玄览是从最超验的层次对事物的一种整体性的观照和透察。正确错误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的话。正确错误3、“了”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观照和透察。正确错误4、悟性本质上具有自我意识性质,是一种自我意识性,与自我相关联。正确错误5、悟性直接基于一种认知的本体性,即以认知本体为根基。正确错误6、悟性的整体性源于对象的整体性,是对象的整体性要求的。正确错误7、所谓直接性是指摈除表象、语言、文字等一切间接性,直指对象的本体、本性。

2、正确错误8、打破日常和常规思维定势,采用反的、负的或逆的说明方法,达到和实现对对象整体之直接的乃至瞬时的领悟。正确错误9、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正确错误10、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结构化的方法,并且以理性论证为基础。正确错误11、哲学观是指人们对于哲学系统的观点和看法。正确错误12、中国古代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议的一个话题。正确错误13、“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出自《尚书·洪范》。正确错误14、“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出自《孙子兵法》。正确错误

3、15、“思”是心之所虑。正确错误16、“二曰言”,是讲容貌,容仪、态度、举止。正确错误17、“三曰视”,是讲视觉,观看、观察。正确错误18、“五曰思”,是讲广义上的“思”,思考、思索、思虑、领悟。正确错误19、“恭”是从“貌”而来,“恭作肃”是说采取恭敬的态度就能够令人肃然起敬。正确错误20、“乂”是从“言”而来,“乂”是治理、安定的意思,“从作乂”是说通过言语沟通达到理解和取得共识,就能够实现人际的和谐。正确错误21、“道”是对存在即“始源”问题的一种中国式的表述。正确错误22、“道”是人们最高的认识对象,是人存在的终极基础。正确错误23、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事伦理,在孔子哲学范

4、畴中便是由“道”而“仁”,构成孔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正确错误24、王阳明说:“思睿则致寿,听聪则致富,视明则致康宁,言从则致攸好德,貌恭则致考终命。”正确错误25、郑玄说:“凶短折,思不睿之罚。疾,视不明之罚。忧,言不从之罚。贫,听不聪之罚。恶,貌不恭之罚。弱,皇不极之罚。”正确错误26、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正确错误27、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通过“一”和“多”的关系具体表现出来。正确错误28、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还表现为“本”与“末”的关系,“体”与“用”的关系等。正确错误29、整个儒学强调的一个基本的命题都是“理一分殊”。正确错误30

5、、天下万物只有一个理,但是这一个理它表现在万事万物中,不为天地万物所分有。正确错误31、“思”之五事中前四个方面涉及感官、感性,最后一个方面涉及()。思维、理性感官、理性思维、感性以上均不正确32、()是说仪表、态度的要求应是谦恭和恭敬。“言曰从”“视曰明”“貌曰恭”“听曰聪”33、睿是从最高之事“思”而来,()是说思虑的深远最后就能够达到无所不通。“聪作谋”“明作哲”“睿作圣”“从作乂”34、()是讲视觉的要求应是清晰地观察和反映认识的对象。“言曰从”“貌曰恭”“听曰聪”“视曰明”35、孔子发挥了()的思想,他在《论语》中曾经论及到关于思维有九件事情。《孙子兵法》《尚书·洪范篇

6、》《道德经》《中庸》36、()意为言说的要求应是到达沟通和理解,能够达成一致或共识。“视曰明”“言曰从”“听曰聪”“貌曰恭”37、()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志。“言”“听”“思”“视”38、“思为人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唯斯而已”出自()。王羲之王夫之柳宗元王阳明39、“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出自()。《尚书·洪范篇》《庄子》《孟子·告子上》《左传》40、()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孔子荀子老子韩非子41、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宗教派人本主义自然派以上均不正确42、“心即理

7、”的观点,是()学说的基础性理论,也是他全部思想所建立的基点。黄宗羲王阳明庄子老子43、王阳明强调,()就是我们的“本心”,就是我们的“本性”,就是我们本来圆满成就的“德性”。格物悟性德性良知44、“知行合一”是()最早建立的观点,也是他最后坚持的观点,可以说是贯穿于他一生的根本思想之一。孔子庄子王阳明韩非子45、“知行合一”,不论在何种意义上,它都强调了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活动的一致性,这叫做()。致知在格物人格完善知事物之本末穷事物之理46、()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