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

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

ID:33733090

大小:15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28

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_第1页
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_第2页
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_第3页
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_第4页
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一、前言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生,为害秧苗、穗、节等,分别称为苗瘟、叶瘟、穗瘟和节瘟。识别其症状,对于准确诊断病情,开展测报和防治工作都非常重要。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病、叩头瘟,是由子囊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该病广泛分布于水稻栽培的国家和地区,是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也是限制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分布遍及世界各产稻区。中国南自海南岛,西起新疆、西藏,东至台湾,凡有水稻栽培的地方都有发生,稻瘟病年发生面积平均在380万hm2以上,稻谷年损失数亿公斤。病害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达40%~50%,局部的可致颗

2、粒无收。而现代农业日益依赖于品种大量单一化种植,使遗传多样性遭受损失,加重了病害流行的潜在威胁。9二、关键词:稻瘟病;发生原因;防治措施三、摘要:分析了水稻稻瘟病的症状识别、危害特点、流行条件、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以为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提供参考。第一章、病症种类与识别  根据危害的时期和部位,稻瘟病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尤其以叶瘟、穗颈瘟较为严重,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  1.1苗瘟  发生在谷粒萌发后的鞘叶期或转青期,当叶片伸长1~2cm时感病,一般不形成明显的病斑,病苗变黄褐色或灰褐色而枯死。  1.2叶瘟  (1

3、)慢性型病斑。褐色,纺锤型。病斑外围黄色,中层红褐色,中央灰白色,上下两端有沿叶脉发展的褐色线条。病斑大小不一,但形状基本一致。  (2)急性型病斑。椭圆型,水渍状,暗绿色,病斑上有浓密的灰色霉层,传染快,在环境改变时,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1.3节瘟  节瘟多数发生在抽穗前后,以离地不远位置的发生较多,有时2~3节同时发病,伸离叶鞘后的茎节部感病后,初期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点,褐点扩大后变黑色,并常围绕节部发展,节部组织糜烂断折,植株倒伏枯死,有的节部病斑还可向节间伸延,甚至造成茎秆弯曲。  1.4穗颈瘟  又称吊颈瘟,在穗基部节上发病,

4、病斑褐色或灰褐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穗颈瘟在孕穗后期至始穗期最易感染发生,严重影响谷粒的充实,发病早时,形成白穗或谷穗包在叶鞘内枯死。在乳熟期发病则成半实粒。在黄熟期发病损失则较轻。  1.5谷粒瘟9  颖花在开花前最易感病,病斑大,黑褐色或灰黑色,可蔓延至整个谷粒,米粒变黑,不充实。谷粒在后期发病,病斑呈椭圆形,褐色,米粒较充实。1.6病变过程: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急性型病斑在

5、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  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  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

6、穗不实。  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叶片斑:主要有2种,一是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多数近圆形或椭圆形,斑上密生青灰色霉层;二是慢性型病斑,为梭形或长梭形,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气候潮湿、晴雨交替,施氮肥过量,生长嫩绿的稻田易发生急性型病症,而在空气干燥时病害扩展慢,一般急性型病斑发展成慢性型病斑。  叶鞘斑点:常发生在叶鞘与叶片相连的部分,向叶片和叶鞘两方扩展,又叫“叶枕瘟”。  茎节病斑:在茎节

7、上生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最后整个节变黑色,致使茎节折断,穗干枯。  穗颈病斑:常在穗下第一节穗颈上发生淡褐色或黑绿色的变色部分,影响结实,形成白穗,分枝或小枝也可发病影响病枝结实。编辑本段病原特征节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4-6(μm),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大小14-40×6-14(μm),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

8、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该菌可分做7群,128个生理小种。第二章发病原因  2.1品种单一  9品种单一化严重,引起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