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境”到“心境”

从“物境”到“心境”

ID:33759456

大小:3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1

从“物境”到“心境”_第1页
从“物境”到“心境”_第2页
从“物境”到“心境”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物境”到“心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物境”到“心境”——古代诗歌赏析中的两个着眼点重庆市巴川中学池华策苏轼诗曰:“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古代诗歌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更要重视对这笔宝贵财富的传承。读诗要入境才有收获。在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常常给学生提到“意象”一词。的确,理解意象是理解诗词的核心,但对于初中生来说,“意象”这个概念毕竟有些抽象,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每次提到“意象”一词,学生都不易理解,老师常要作不少具体的解释。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懂得这个概念,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根据“意象”的本质和

2、内涵,我把它拆分为“物境”和“心境”两个方面,这样学生就好理解得多了。“物境”其实就是“意象”中的“象”,也就是物象——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心境”就是“意象”中的“意”,就是意念——诗人思想感情。对古代诗歌的赏析,“物境”和“心境”是两个必不可少的着眼点。一、初步理解读“物境”我们常说“托物寓意”“借景抒情”这样的写作手法,其实这也是诗歌创作的基础。诗歌中的“物境”可以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也指抒情诗中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在古诗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不仅弄懂这首诗,而且知道如何欣赏这首

3、诗,就要从理解“物境”着眼。首先,要抓住物象,解读诗句的字面义。读诗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是必须弄清其字面基本的意义,这是进一步理解诗意的前提。要想很快地把握其字面的意义,迅速抓住物象是关键。如李白的诗《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和颈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在这两联里,诗人写的物象有山、平野、江、大荒、月、云等。抓住这些物象,则解读其字面义为:(诗人)坐在船上,沿长江而下入三峡,来到辽阔的楚地平原之处,高山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长江也逐渐平静下来,在辽阔的原野上缓缓流淌。夜晚,诗人坐在船上,抬头

4、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一轮明镜,皎洁澄澈,照着大地。那碧空中的云彩,变幻而莫测,忽而幻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之景。抓住这些物3象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由地上写到天上,由动景而至静景,由实景而至虚景。层次井然,曲折有致,摇曳生姿。一幅亦真亦幻的山水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其次,抓住物象中的象征意义,从而迅速把握诗意。在古诗中,有很多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物象。如柳、月、雁、鸦等。在读诗时抓住这些特定的物象。从而迅速解读诗意。如《天净沙.秋思》中的“鸦”,由于鸦到黄昏时会归巢,从而让游子产生深深的羁旅之愁。再如《渡荆门送别》中的

5、“月”,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则代表着送别、思乡、思念亲人等。其它如折柳表示送别,黄叶表示美人迟暮,竹表示气节,红叶表示爱情,梧桐表示凄苦,桃花象征美人,红豆表示相思,菊表隐逸高洁,捣衣表示思念丈夫,吴钩表示建功立业等等。再次,抓住物象,把握其表达技巧。物象抓住了,诗意理解了,诗的表达技巧就很容易明确。如上面提到的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如果能抓住“故乡水”、“行舟”两个物象,我们就很容易看出诗人实际上写的送别之人原来是故乡的水,而不是友人。故乡的水多情,不舍诗人的离去,依依不舍,将诗人远送到荆门之外。在这里诗人用了一贯的拟人的手

6、法来表达这种故乡之情。这种手法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如《梦游天姥呤留别》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再如他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当然在这首诗中的颔联、颈联中诗人由地上写到天上,由实景写到虚景,由动写到静,可见诗人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法。二、借助联想入意境。第一,要善于联想想象。我们在把握了诗歌的物象之后,要运用我们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中去。我们知道诗人在写诗之前,是感受到具体生动形象的人、事、物、景,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使学生获得和诗人一样的感受和激情才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须得费一番功夫和

7、心思,教师须把学生引入到诗人描绘到的意境中去,要引导学生把文字还原成为生动的人、事、物、景,从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这样让学生与诗人同哭同笑,共悲共喜,从而达到“神随物游”,“情随景迁”之效果。抓住意象之后,可以通过激趣、探究、朗读等步骤让学生“入境”。第二,感受美的熏陶。在抓住物3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后,学生便能够得一种美的熏陶。或婉约柔美,或朦胧悠远,或慷慨激昂,或广袤开阔,或缠绵悱恻,或乐观旷达等等。例如《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発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8、央。”学生感受到一种可望不可即的心绪,产生一种咫尺千里的感伤,进入到凄婉幽伤,朦胧悠远的意境中去。而进入《观沧海》的意境之后,则体会到大海的壮阔和雄浑,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起伏澎湃的波涛,突兀耸立的山岛,还有繁茂的树木,丰美的百草,及吞吐的日月,无边的宇宙,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的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