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rtm_dem和cbers数据的地形信息提取的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srtm_dem和cbers数据的地形信息提取的研究开题报告

ID:33762917

大小:307.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2-28

基于srtm_dem和cbers数据的地形信息提取的研究开题报告_第1页
基于srtm_dem和cbers数据的地形信息提取的研究开题报告_第2页
基于srtm_dem和cbers数据的地形信息提取的研究开题报告_第3页
基于srtm_dem和cbers数据的地形信息提取的研究开题报告_第4页
基于srtm_dem和cbers数据的地形信息提取的研究开题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srtm_dem和cbers数据的地形信息提取的研究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任务下达书(教师用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学号2007202029姓名乔远英现将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下达书发给你,主要内容如下:一、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基于SRTM_DEM和CBERS数据的地形信息提取的研究二、基本要求态度端正,思路清晰,工作积极;在导师的指导下,能主动查阅文献资料,调查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按照进程安排保质保量完成论文的相关工作。三、推荐参考文献[1]龙恩,程维明等.利用SRTM-DEM和TM数据提取平原山地信息的研究[J].测绘科学,2008,33(2):32~39.[2]张会平,

2、刘少峰等.基于SRTM-DEM区域地形起伏的获取及应用[J].国土资源遥感,2006,67(1):53~56.[3]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四、进程安排起迄日期主要内容2010年12月—2011年2月选题、调研、收集资料2011年3月1日—2011年3月20日论证、开题2011年3月21日—2011年5月10日写作初稿2011年5月11日—2011年5月31日修改、定稿、打印五、本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下达书于2010年12月13日发出。毕业论文(设计)应于2011年5月31日前完成后交学院,由指导教师和评阅人分别评阅后

3、提交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六、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下达书一式三份,一份给学生,一份留学院存档,一份装入《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记录》。指导教师:2010年12月10日分管院长:2010年12月12日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学生用表)学生姓名乔远英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班级2007.3学号2007202029题目基于SRTM_DEM和CBERS数据的地形信息提取的研究指导教师肖燕职称讲师学位题目来源√指导教师推荐□自选□其它题目类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其它【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可行性分析】选题意义:地形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子,其中地

4、貌是自然地域综合体的主导因素,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其他地形要素的特征。作为大陆境内地表基本类型的平原山地,是整个陆地地貌体系的总体控制框架,对地球表面宏观地域分异、水分、能量、养分的再分配等有着重要影响,并间接影响着土壤、植被以及物质迁移和生态系统的总体演替和发展。研究现状:国内外已经将DEM和遥感数据深刻地综合运用到地形地貌信息的提取中,但是由于地形地貌本身的区域性、复杂性,提取过程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各个地区的地形信息提取的研究并不尽相同。可行性分析:泰山及其周围区域的地形主要是山地、丘陵和平原,又因山东省区的丘陵地势低缓,可以将其归并到平原类型中,故可利用相关技术方法将该区域的地形信息

5、提取为平原和山地两种地形,实现基于SRTM-DEM与遥感影像的平原、山地自动半自动提取,实现地貌信息的数字化、定位化及定量化,并为其他地形地貌研究、水文研究及基本地形资源调查等方面提供应有的价值。【研究的主要问题和重点、难点】研究的主要问题:基于SRTM-DEM派生的坡度模型进行平原、山地的自动提取,并在此基础上,结合CBERS遥感影像,进行地质、地貌及其相关地理要素分析,进行基于知识的专家修正。重点:坡度分级方法的选择,碎斑面积阈值的设定,以及知识的专家修正。难点:两种邻域搜索聚类方法的结合,人机交互的自动半自动提取方法。【主要参考文献】[1]龙恩,程维明等.利用SRTM-DEM和TM

6、数据提取平原山地信息的研究[J].测绘科学,2008,33(2):32~39.[2]张会平,刘少峰等.基于SRTM-DEM区域地形起伏的获取及应用[J].国土资源遥感,2006,67(1):53~56.[3]李锐.基于遥感和DEM的典型地貌形态提取研究——以沙漠为例[M].硕士论文,2007.[4]汤国安,刘学军,闾国年.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柴慧霞,刘海江,周成虎等.基于SRTM_DEM和TM的流动沙丘提取方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9):[6]张会平,张恒安,杨农,等.基于GIS的岷江上游地貌形态初步分析[J

7、].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3):116~119.[7]汤国安,杨勤科,张勇,等.不同比例尺DEM提取地面坡度的精度研究-以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试验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1,21(1):53~56.[8]李钜章.中国地貌基本形态划分的探讨[J].地理科学,1987,6(2):32~39.[9]肖飞,张百平·西昆仑山地环境要素的数字分析及模拟[D].博士论文,2005.[10]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