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徽因诗歌中通感艺术手法

论林徽因诗歌中通感艺术手法

ID:33829267

大小:73.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3-01

论林徽因诗歌中通感艺术手法_第1页
论林徽因诗歌中通感艺术手法_第2页
论林徽因诗歌中通感艺术手法_第3页
论林徽因诗歌中通感艺术手法_第4页
论林徽因诗歌中通感艺术手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林徽因诗歌中通感艺术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论林徽因诗歌中的通感艺术手法陈雪琪摘要:近年来,林徽因的诗歌又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她的诗歌清丽、空灵、纯净,集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古典主义于一身,处处流露出“美”,为诗歌界留下一些足以传世的经典之作,在诗史上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其诗歌创作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她的诗歌创作采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本篇将从林诗的意境美、建筑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来对林徽因诗歌世界中的通感艺术进行分析,来浅探她诗歌中独特的美,以及林诗中通感艺术手法的运用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关键词:林徽因;诗歌;通感ConciseanalysisinHuiyin'sPoetryofArtGimmickS

2、ynaesthesia ChenXueqiAbstract:Inrecentyears,LinHuiyin'spoetryhasobtainedanincreasingpopularityamongthepublic.Herpoetsareregardedasagoodcombinationofromanticism,aestheticismandclassismandcharacteredbyelegance,highspiritualityandpure.Everythingpiecesofherpoetsrevealherfaithofpursuitofbeautyand

3、numeriousofthemhashandedonandspreadedover.Herclassicworksfoundedanunshakableandremarkableplacesforher.Howerver,Lin'spoemticachievementlieschieflyinherapplicationofartSynaesthesiawhicharetheanalysisfocusofthisthesis.Itisbasicalyanalysedfromthesethreeaspects,thebeautyofartisticconception,const

4、ructionandlanguage.Throughthese,wewilltrytodigouttheuniquebeautycontainedinherworkandfinditssignificanteffectsonChineseModernandContemporaryLiteraturebyusingthesynaesthesiatechnique.Keywords:LinHuiyin;poetry;synaesthesia...导言林徽因作为民初才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无法绕过和忽视的女作家,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还致力于建筑专业

5、,成为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小说、诗歌、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散文代表作为《一片阳光》,小说代表作为《九十九度中》,诗歌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等。林徽因在美术和建筑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与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小随父游历欧洲的林徽因有着良好的中西方文化综合素养。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文坛,这位福建籍少女的文学才华曾一度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尤其在1924年印度诗哲泰戈尔访华,泰戈尔、林徽因、徐志摩三人构成的一幅苍松竹梅“三友图”,更是一时成

6、为京城美谈。在北平梁家“太太的客厅”里,她以超凡的风华,融入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男性为主的京派知识分子群体,虽然这些男人们总是带有挑剔的目光,批判的习惯,但是在她的身上却无一例外地不再吝惜赞美之词,她是作家沈从文眼里的“绝顶聪明的小姐”,建筑学家梁思成也称“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对她的才华赞不绝口。美国友人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时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注释:[1]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引自龙婧著《林徽因画传》,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第3页。[2]邵

7、燕祥《林徽因的诗》,引自陈钟英,陈宇著《中国现代作家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348页。[3]周良沛《中国新诗库·五集·林徽因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495,498页。[4]李晓璐《循美寻真的个人抒写——以<昼梦>为例探寻林徽因诗歌创作的独特个人色彩》,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年4月,第11卷第1期,第145,146页。[5]钱钟书《通感》,引自《舒展.钱钟书论学文选·卷四》,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第138页。[6]黄伟华《汉语通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