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角下的个人与社会关系

多重视角下的个人与社会关系

ID:33878315

大小:65.8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1

多重视角下的个人与社会关系_第1页
多重视角下的个人与社会关系_第2页
多重视角下的个人与社会关系_第3页
多重视角下的个人与社会关系_第4页
多重视角下的个人与社会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多重视角下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多重视角下的个人与社会关系吕德文内容摘要:个人与社会关系必须从多重视角看待。社会哲学视野下的个人与社会关系陷入了二元对立的困境,是一个假命题;在社会学理论层面,个人与社会关系始终成为理论争论的前提或企图超越的“真实问题”,并促进了社会学学科的完善与发展;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之所以在社会学理论层面具有真实性,在于现实社会实践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客观存在与及社会学理论的现实关注。关键词:个人与社会关系假命题真问题实践 社会学界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讨论颇多,争论也不少,无论是对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讨论、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还是对社会学研究的“范畴”、“范式”的分析,与及对社会学

2、理论传统的厘清,都离不开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本文试图从社会哲学、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等多重的视角看待个人与社会关系,从而把握这个问题的真实面貌。一、一个假命题:社会哲学视野下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社会哲学作为一个总的社会观,所要回答的问题是“社会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内在地包含着“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解决社会的起源问题)、社会是如何维续的(解决社会是如何存在的问题),决定社会发展变化的动因是什么(解决社会的发展方向问题)等方面。社会从一开始就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因而解决社会的本质或一般面相的问题就必然涉及到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讨论。社会哲学在本体论、方法论与价值观上都涉及到这方

3、面的讨论。从本体论上看,对社会的看法存在着唯实论与唯名论之分。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本身具有其独特的实在性,并不能还原于个体。社会唯名论则相反,认为社会是由各个有独立意义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一词只不过是人们臆造的,理解“社会”应该还原于对每个个体存在的理解;在社会学史上,唯实论与唯名论的各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迪尔凯姆与韦伯。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标志着社会学独立于哲学并区别于其它学科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而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人意识的,并能对个人意识产生或容易产生影响的行为方式。[1][1]作为一种“物”的社会事实,具有高于个体的特征;把握社会

4、意识,不能用生理学或个体心理学的方法,而只能用社会学方法进行解释。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则认为,个人是社会行动的真正主体,只有把握个人行动的动机才能“理解”社会的“主观意义”。“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看法,社会学是一门行为的科学。科学要理解这种行为,说明这种行为,并且从社会的角度解释行为的展开。”[1](P369)以迪尔凯姆及韦伯为代表的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的两大传统,造成了在方法论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分裂。整体主义以社会唯实论为预设,认为应该用整体的系统去说明各部分,用一个社会事实解释另一个社会事实;而个体主义则相反,认为社会现象只能通过个体行动才能得到解释,个体行动本

5、身则无需用社会现象来解释。与本体论上的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方法论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相对应的是价值观上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分离。前者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应该服从集体;而后者则认为,个人的自由才具有绝对的价值。然而,个人与社会关系在本体论、方法论及价值观的两种不同观点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这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是无法解决的假命题:这主要是从这两种不同观点都无法克服自身的理论缺陷,且无法否定对方有某种合理性的事实而言的。唯实论的社会观点强调社会本身的实在性时,忽视了构成社会的最重要的因素人(既有类的人,也有群体的人,还包括作为个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

6、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唯实论将社会看成是完全独立于个体并对个体具有强制作用的观点存在着将社会“物象化”的缺陷。而唯名论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在强调个体的自主性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的客观实在性,存在着将个体“物象化”的缺陷。事实上,无论是社会唯名论还是社会唯实论,都没有足够的理由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中选择其中任何一方作为这个社会的基本面相。而方法论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对立同样陷入一种困境之中。“就个体主义来说,在整体观上,个休主义者采取了化约主义和原子主义的立场以及分析主义的思维策略,从而导致了‘社会’的消解;在个体观上,个体主义者采取了‘非社会化’和‘反社会决定论’的立场以

7、及综合主义的思维策略,从而在个体观上犯了‘物象化’错误。就整体主义来说,在个体观上,整体主义者采取了社会决定论和外部归因的立场以及分析主义的思维策略,从而导致了‘主体’的消亡;但是,在整体观上,整体主义者采取了反化约主义和反原子主义立场以及综合主义的思维方式,从而在社会观上面临‘物象化’的危险错误。”[2]a这样,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双方都具有部分的真理性,但又都具有致命的缺陷”[2]b。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在价值观上的对立,很长时间以来是在意识形态的笼罩下进行的;然而,真正深入其学理本身,同样可以发现其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依据上的一种无法超越的困境。集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