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黄、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ID:33903157

大小:5.14 MB

页数:85页

时间:2019-03-01

黄、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_第1页
黄、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_第2页
黄、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_第3页
黄、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_第4页
黄、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谨以此论文献给敬爱的周红教授和一直给予我支持的父母朋友—孙昕雨万方数据黄、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TheMacrobenthicCommunityStructuresintheYellowSeaandtheBohaiSea万方数据独创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未获得(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

2、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并同意以下事项:1、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2、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清华大学“中国学

3、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用于出版和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万方数据黄、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摘要本文利用2011年6.13至6.30(夏季航次)、2011年11.24至12.6(冬季航次)、2012年5.5至5.20(春季航次)在黄、渤海(31°N-40°N,120°E-128°E)的大型底栖动物采泥的调查数据,结合环境因子对黄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进

4、行分析,研究黄、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在各海域间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利用2009年6.1-6.4莱州湾9个站位和2009年8.29-9.1大亚湾4个站位(2个平行样)的大型底栖动物资料探讨在副热带和温带两个不同地理位置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黄、渤海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春季航次共采得大型底栖动物119种,夏季航次共采得120种,冬季航次共采得101种。底栖动物类群涉及:刺胞动物门、纽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多毛类纲、毛颚动物门、螠虫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和棘

5、皮动物门八大门类,其中数量较大为多毛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黄、渤海春季平均丰度为227ind/m²,夏季平均丰度为430ind/m²,冬季为94ind/m²,夏季丰度最高,冬季最低。丰度较大区域出现在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近岸区,以及北黄海冷水团中央。薄索足蛤Thyasiratokunagai、不倒翁虫Sternaspisscutata、博氏双眼钩虾Ampeliscabocki以及拟特须虫Paralacydoniaparadoxa在各季节丰度都比较大。黄、渤海春季平均生物量14.7g.wwt/m²、夏季平均值为21.9g.

6、wwt/m²,冬季为16.3g.wwt/m²,夏季生物量最高,春季最低,这可能与春季生物幼体较多,个体较小有关。生物量各海域区别不大,但冷水团中央海域较高,因为存在棘皮动物门以及个别软体动物双壳类,因个体相对较大,生物量值较高。黄、渤海春季次级生产力平均值为8.087g(AFDW)/m².a,夏季平均值为9.412g(AFDW)/m².a,冬季为5.505g(AFDW)/m².a,冬季次级生产力明显小于春、夏两季。在春季和冬季,黄、渤海种丰富度相似,但夏季种丰富度较低,近岸站位大于离岸站位。均匀度黄、渤海季节差别不大,

7、但渤海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大,黄I万方数据海,特别是南黄海均匀度变化较小。春季和夏季黄渤海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类似,但冬季较低,南黄海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黄海(尤其北黄海)站位在春季和冬季分类多样性指数低于平均值。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分类多样性指数除了均匀度指数(J’)外,在海域和季节的交互作用没有显著差异;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指数(H’)在不同海域有较显著差异;分类差异指数(△)和+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在不同季节有较明显差

8、异。黄渤海大型底栖动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群落。群落І:渤海及半岛近岸群落。该群落分布于渤海以及半岛近岸站位。底栖动物丰度一般较大,种类多。群落优势种多为广温广布种。不倒翁虫S.scutata在该群落中占有主导性优势。群落Π:北黄海冷水团群落。该群落分布于水深较深的北黄海中部地区,范围与北黄海冷水团大致一致。优势种多为典型的冷水种。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