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染料模拟废水絮凝脱色作用及机理的初步研究

活性染料模拟废水絮凝脱色作用及机理的初步研究

ID:33920853

大小:6.03 MB

页数:71页

时间:2019-02-28

活性染料模拟废水絮凝脱色作用及机理的初步研究_第1页
活性染料模拟废水絮凝脱色作用及机理的初步研究_第2页
活性染料模拟废水絮凝脱色作用及机理的初步研究_第3页
活性染料模拟废水絮凝脱色作用及机理的初步研究_第4页
活性染料模拟废水絮凝脱色作用及机理的初步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活性染料模拟废水絮凝脱色作用及机理的初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硕士学位论文活性染料模拟废水絮凝脱色作用及机理的初步研究作者:刘汉希指导教师:张跃军教授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03月MasterDegreeDissertationPreliminary.researchonflocculationa110nIlOCCUlaUonperformanceandmechanismofthesimulatedreactivedyewastewaterLiuHanxiSupervisedbyZhangYuejunNanji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March,2014声明本学位论文是

2、我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在本学位论文中,除了加以标注和致谢的部分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任何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学位论文做出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研究生签名:加p年;Fl2XpEt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南京理工大学有权保存本学位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档,可以借阅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可以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并授权其保存、借阅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对于保密论文,按保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研究生签名:扣,眸歹月z,旧硕士

3、论文活性染料模拟废水脱色及机理的初步研究摘要本文采用絮凝法对活性染料模拟废水进行了絮凝脱色效果研究和机理分析。以4种无机絮凝剂PAC、PFS、AS、FS,3种阳离子均聚物PDAC、PDMC、PDM和阳离子共聚物P(DAC.AM)分别对3种活性染料红3BF、黄3RF和艳蓝KN.R的单组份模拟废水进行了絮凝脱色烧杯实验。考察絮凝剂投加量对模拟废水的脱色率、CODer去除率、悬浮颗粒Zeta电位等的影响。并测定了絮团沉降速度、絮团红外,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了无机絮凝剂种类、废水pH值,均聚物特征粘度,共聚物特征粘度及阳离子度和染料相对分子质量及电荷量对脱

4、色率的影响,初步解释了絮凝脱色机理。结果表明:模拟废水脱色率、CODer去除率均随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先逐渐上升至最高点而后下降;而悬浮颗粒Zeta电位均随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在各自最佳絮凝脱色条件下,PAC最佳脱色率的投加量范围和废水pH适应范围比其他3种无机絮凝剂相对范围宽:随着均聚物PDMC、PDAC和PDM特征粘度分别由1.84、0。84和0.57dL·g-1增大到6。16、6.88和2.98dE.91,最佳脱色率无显著变化;共聚物特征粘度(阳离子度为50%)由4.90dL·昏1增大到12.61dL·g-1或阳离子度

5、(特征粘度为7.5dL·昏1左右)由30%增大到100%,最佳脱色率均增大,但随阳离子度增大最佳脱色率的投加量范围变窄。此外,随着染料相对分子质量(626一-1136)增大,分子结构中磺酸基数(1~4)增多,所需絮凝沉降时间越短,越易被絮凝脱色。结合Zeta电位和絮团沉降速度测定可得:无机高分子PAC、PFS能通过电中和和吸附架桥作用,迅速与染料形成大絮体,而低分子AS以电中和作用为主,所需絮凝沉降时间长;均聚物PDMC分子中含有憎水性的甲基有利于其对染料分子的脱溶,絮凝沉降时间明显比PDAC和PDM短。最佳脱色率时均聚物絮凝剂带入的电荷只占染料

6、所带总电荷量的4/5左右。絮团红外光谱显示:均聚物中一N+(CH,)。与染料分子中一soy反应生成了不溶性的染料铵盐大分子。由此可知,无机絮凝剂种类、废水pH值对活性染料模拟废水最佳脱色率有显著影响;阳离子均聚物特征粘度对脱色效果无显著影响;阳离子共聚物的特征粘度、阳离子度与絮凝脱色效果密切相关。以上研究,为系统研究多组份模拟印染废水及实际印染废水奠定了一定基础。关键词:活性染料废水絮凝剂无机盐聚季铵盐脱色机理Abstmet硕士论文AbstractInthispaper,theeffectofdifferentfloccuhntdosageson

7、thefloccuhtiondecobrizationefficiencyofsimulatedreactivedyeingwastewaterwithsinglecomponentWBSstudiedbyusingbeakerflocculationmethod,andtheflocculationmechanismhasbeendiscussed.Byusing4kindsofinorganicfloecuhnts,mn-ElyPAC,PFS,ASandFS,and3kindsofcationichomopolymer,namelyPDAC,

8、PDMCandPDMaswellascationiccopolymerP(DAC—AM),thejartestswereusedtot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