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四号高炉降焦生产实践

鞍钢四号高炉降焦生产实践

ID:33929482

大小:13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28

鞍钢四号高炉降焦生产实践_第1页
鞍钢四号高炉降焦生产实践_第2页
鞍钢四号高炉降焦生产实践_第3页
鞍钢四号高炉降焦生产实践_第4页
鞍钢四号高炉降焦生产实践_第5页
资源描述:

《鞍钢四号高炉降焦生产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1年全国炼铁低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鞍钢四号高炉降焦生产实践刘和、姜庆喜、刘建(鞍钢股份公司炼铁总厂辽宁鞍山114021)摘要:鞍钢4号高炉由于操作制度不合理等诸多原因,自2008年以来炉况基本处于失常状态,焦比居高不下。研究从操作制度入手,先解决炉况不顺的问题:通过对送风制度、装料制度、热制度的调整,到2009年5月为止,基本上实现了炉况的稳定顺行;并在此基础之上,采用提高炉顶压力、保持风温、提高富氧鼓风、提高喷煤等措施,进一步降低焦比。与2008年相比,4号高炉的产量大幅度上升,利用系数达到2.30以上,煤比突破170kg/t.Fe,入炉焦比达到33

2、0kg/t.Fe,在目前原料及设备条件下,鞍钢4高炉在实现高产、低耗、优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关键词:炼铁焦比煤比风温前言鞍钢4号高炉由于操作制度不合理等诸多原因,自2008年以来炉况基本处于失常状态,焦比居高不下。研究从操作制度入手,先解决炉况不顺的问题:通过对送风制度、装料制度、热制度的调整,到2009年5月为止,基本上实现了炉况的稳定顺行;并在此基础之上,采用提高炉顶压力、保持风温、提高富氧鼓风、提高喷煤等措施,进一步降低焦比。与2008年相比,4号高炉的产量大幅度上升,利用系数达到2.30以上,煤比突破170kg/t.Fe

3、,入炉焦比达到330kg/t.Fe,在目前原料及设备条件下,鞍钢4高炉在实现高产、低耗、优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鞍钢4号高炉顺行生产实践高炉的稳定顺行是实现降低焦比前提与基础,只有高炉具备了炉况的稳定顺行,才能进一步强化冶炼,实现降耗节能。2008年4号高炉各项指标如下表1。表1鞍钢4号高炉2008年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利用系数入炉焦比煤比风温焦丁比入炉品位CO利用率2.21536813011665259.4645.76由表1可见,当时该高炉各项经济指标中入炉焦比偏高,利用系数、CO利用率、煤比及风温偏低。为了解决4号高炉的顺行问题

4、,对现有的操作制度做了一系列的调整,摸索适合4号高炉的操作制度。1.1调整送风制度送风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冶炼条件下,确定合适的鼓风参数和风口进风状态,以形成一定深度的回旋区,达到原始煤气流合理的分布,使炉缸工作均匀活跃,热量充足,炉况稳定顺行。因此,送风制度的稳定是煤气流稳定的前提,是保证高炉稳定顺行、高产、优质低耗的重要条件。特别是炉缸燃烧带在高炉炼铁中的重要性决定了选择合理送风制度的重要作用。送风制度的参数包括如下几点:风量、风温、风压、加湿鼓风、喷吹燃料、富氧鼓风、风口面积等,其中起决定性两个重要参数:风速和鼓风动能。通过增设3个Φ0.013m风口的调

5、整,逐步活跃了炉缸,为4号高炉稳定顺行提供了有利保证。通过生产实践,逐步确定并完善了4号高炉的送风制度,为炉况稳定,高顺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2调整装料制度高炉上部气流分布调节是通过变更装料制度,即炉料的装入顺序、装入方法、料线和批重等手段来调整炉料在炉喉的分布状态,从而使煤气流分布合理,来充分利用煤气能量,达到高炉稳定顺行,高产,低耗的目的,也就是平时所讲的上部调剂。理想的装料制度应具备保证煤气流分布合理,保持较高的煤气利用率,同时,合理的装料制度还要与下部操作制度,即送风制度相配合,同时还受原、燃料条件的影响。原、燃料条件发生变化或送风制度发生调整时

6、,应该及时准确的调整装料制度,以达到炉况稳定顺行减少波动的目的。.4.2011年全国炼铁低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个科学合理的装料制度是长期摸索、稳定的结果,它的形成过程是一种新的冶炼理念的形成过程,高炉要稳定顺行,就必须有合理的装料制度与合理的送风制度相配合。在装料制度方面,4号高炉由于自2008年以来长期没有稳定顺行,一直没摸索出合理的装料制度,因此在装料制度方面走了很多弯路,见表2(C代表焦炭、O代表矿石、Os代表小粒烧结矿,下同)。表22009年四高炉1月初装料制度环位1110987654321角度42.140.538.836.834.531.928.

7、824.919.811.06.0C12222214O2332221目的是抑制边缘气流发展,减少壁体温度场波动,然而并没有收到预想效果,壁体波动频繁,炉况顺行没有好转。2009年1、2月份:在制度调整上采用了分级入炉的方式,鉴于高炉温度场不稳定,下料不顺畅,时常有管道,所以将小粒级的烧结矿布在边上,结合大粒级烧结矿制度,继续对边缘进行抑制,见表3。表32009年烧结矿分级入炉装料制度环位1110987654321角度42.140.538.836.834.531.928.824.919.811.06.0C1222223(2.5)O233222Os33该制度使用

8、后,壁体温度仍然不稳定,水温差高(4.0℃±),焦比没有明显的下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