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温病特色及近现代温病学在香港的发展

香港温病特色及近现代温病学在香港的发展

ID:33939247

大小:7.28 MB

页数:73页

时间:2019-03-01

香港温病特色及近现代温病学在香港的发展_第1页
香港温病特色及近现代温病学在香港的发展_第2页
香港温病特色及近现代温病学在香港的发展_第3页
香港温病特色及近现代温病学在香港的发展_第4页
香港温病特色及近现代温病学在香港的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香港温病特色及近现代温病学在香港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特别加以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致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益措日期:知,牛年铲月月FI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广州中医药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广州中医药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2、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鳟论文导师签名墼日期:幼f铲年牛月/7日中文摘要中文捅要lIIIIIIIIIIIIIlUIIIIY2622738目的:温病学在中医临床防治上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香港的中医发展史上亦曾作出重要的贡献。它不单可以治疗具有温热性质的外感疾病,也可应用于一些有温热性质的内科杂病,如自身免疫疾病。温病学有强烈地域性的特点,在香港的独特环境下有其温病特色。本论文的目的是藉着研究香港温病特色、温病学在香港的发展及香港温病学名家的理论和经验,一方面希望可以稍稍填补现时在这方面的资料和研

3、究的不足,另一方面期盼温病学在香港亦可以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方法:本论文的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具体来说分以下五方面:(一)香港温病特色参考相关文献,详细分析温病在香港独特环境下的特色,期望能够作出一个香港温病特色的全面综述,并成为进一步研究香港温病学发展和临床发挥的基础。(二)近现代温病学在香港的发展将中医学在近现代香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41年香港开埠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第二阶段是从1942年日据时代开始至1997年香港回归前,及第三阶段是从1997年香港回归后至现在。本论文详述香港中医学在每个阶段的主要发展,尤其侧重温病学所担当的角色,期望能较全面

4、和系统地钩勒出香港温病学的发展和历史。(三)香港温病学名家研究选择一些具代表性的温病学名家作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除了从书本干lj物和网上搜寻数据外,也从一些香港的中医组织及学术团体中搜集原始资料,包括它们的刊物、学术讲义、病案记录、甚至口述历史等。本论文选择了以下十六位温病学名家进行研究,包括潘名熊(1807—1886)、黄蝓洲(不详,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徐午初(不详,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劳子开(不详,19世纪未至20世纪上半叶)、陈任枚(1870—1945)、杨鹤龄(1875—1954)、刘赤选(1897—1979)、黄省三(1882—1965)、卢觉愚(

5、1898—1981)、黎端宸(1875—1940)、潘诗宪(1912—1956)、彭干(1910—1979)、梅岭昌(1940年代一)、谢秉忠(1940年代一)、张文选(1951一)和董子林(1950年代一)。研究的内容包括这些名家的生平,温病学术理论,主要学术著作及病案分析等,期望能够从这些温病学名家的研究中,归纳他们在不同历史阶段中所作出的影响和贡献,致使更能充分发挥温病学在香港治疗疾病的作用。(四)探讨利用温病学来治疗自身免疫病在大陆的进展及在香港应用的可行性。(五)探讨2003年大陆和香港面对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的历史,以及温病学在香港治疗严重传染病可以发挥

6、的作用。成果:在成果方面,也是从以下几方面分述:(一)香港温病特色温病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历代医家都重视温病的地域性,岭南和香港的温病学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对独特的岭南温病学作出系统的分折和理论研究,对诒疗香港温病以及利用温病学理论来治疗各类型疾病都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也不断地提升了疗效。(二)近现代温病学在香港的发展本论文详述香港中医学在各阶段的主要发展,尤其侧重温病学。发现温病学在香港的医疗历史上担当重要的角色,其中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兴衰起落,但它对香港作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三)香港温病学名家研究本论文研究了十六位具代表性的温病学名家,他们都各有特臭。最早期的潘

7、名熊(1807—1886),是清末岭南叶天士派医家,广州名医,虽然不在香港行医,但他的温病学学术理论和著作《评琴书屋医略》和《叶案括要》,指导着广东省和香港的医家。黄蟾洲、徐午初和劳子开(不详,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三位名中医师在1894年香港大鼠疫中,紧守岗位,每天都接触病人,不只门诊,还按时出诊替病人治病,赢得人们的尊敬,亦充分发挥了中医在治疗瘟疫的积极作用。陈任枚(1870—1945)和刘赤选(1897—1979)都是著名温病学家,致力教育下一代中医师,他们合编的《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