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与《三里湾》

赵树理与《三里湾》

ID:33978287

大小:122.8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2

赵树理与《三里湾》_第1页
赵树理与《三里湾》_第2页
赵树理与《三里湾》_第3页
赵树理与《三里湾》_第4页
资源描述:

《赵树理与《三里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赵树理与《三里湾》案例呈现1951年9月,毛泽东倡议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会后起草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认为农民中存在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草案出台后,毛泽东提议向熟悉农民生活的作家们征求意见。著名作家赵树理接到了一份文件。之后,他来到了太行山区的川底村。赵树理的真正来意是要了解农民对互助合作的看法。经过调查,赵树理认为,农民没有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只有个体生产的积极性。这个意见很快传到了毛泽东那里,他说赵树理的意见很好。随后,中共中央修改了决议,指出,农民在土改后有个体经营和互助合作两种积极性。在互助合作运动中,既要积极发展,又要稳步前进。到1952年底,农

2、民自愿组织了830多万个互助组和3600多个初级社。山西省平顺县川底村村民常双虎在被记者问及当年是否愿意入社时说:“我愿意。我倒不怕,我倒是也有牛羊,3个牲口,有30多头羊,还有树木,种了18E04-022-T001三里湾亩地,但是我愿意入,因为我跟上这个党,沾了光了,因为集体起来,比较富裕。”这一时期成立的初级社,大多在生产上有所发展。川底村的粮食亩产就从解放前的105公斤,增长到了1953年的260公斤。那年冬天,中国农民又听到了一个消息。12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认为农业个体经济和工业化的需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因此,党在农村工作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用农民所能接受的方法,

3、促进他们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中国农村进入到大办初级社的阶段。这时,赵树理也开始支持合作化运动。他以川底村为原形,写成了他的小说《三里湾》,后来还被改编为电影。值得注意的是,《三里湾》的写作与发表都是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初期,当时农业合作化作为一个高潮尚未到来。赵树理是从农村的实际生活出发,敏锐地感觉到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一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的。他看到了农业生产中“互助”这一初级组织形式中可能增产的优越条件发挥得差不多了,需要寻求“发展生产的新刺激力”这就是“以上地、劳力按比例分红”的统一经营的生产方式。赵树理深深认识到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出现的必要性,同时更着重

4、关注由于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出现而带来人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变化。他的作品就是从农民的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婚姻恋爱、道德观念等各个方面来描绘这个变革过程在农村所引起的深刻变动,从而展现了一个崭新的生活主题。作品在表现农村社会生产体制的变革时,具体描写了三里湾村四个不同的家庭(合作化带头人、支书王金生家,热衷于个人致富的村长、党员范登高家,富裕中农糊涂涂家,党员袁天成家)。作者独具匠心地从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些既有典型意义,又有戏剧性的情节和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这个村庄在扩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变化,真实地显示了实现农村变革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社会主义新事物必然胜利的趋势。《三里湾》成功地

5、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4作者笔下的村长范登高,是一个私心严重、有着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人物。他是抗日时期党开辟工作时候的老干部,曾为党做过一些好事。但作为一个个体农民,私有制观念很严重。当他在土改时多分了好地而比别人“翻得高”时,更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合作化产生了“离心力”。他以独特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反抗。作者将他这种资本主义思想支配下的种种心理活动与行为描绘得十分成功。他处处与党对立,却又摆出老革命的架势;常常以维护党的利益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千方百计保护个人私利,这就是他的个性特征。这个艺术形象的出现,是十分有意义的,它真实地显示了当时农村斗争的复杂性,显示

6、了在生产体制变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党内的思想斗争。在“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这一家富裕中农人物的身上,作者集中刻画了他们作为小私有者的落后、顽固与自私。这几个人物各有特色,但以“糊涂涂”马多寿写得最好。“糊涂涂”在政治上十分保守、糊涂,但在为自己谋私利时却很精明能干。如在合作化运动中,他利用范登高的错误顽固地阻挠合作社的扩建;利用老婆“常有理”的胡搅蛮缠、阻挠合作社开渠:利用互助组的劳力为自己种田。在日常生活与家庭关系上,他那刻薄成性的理家方法;带有浓厚封建宗法色彩的“马家院”生活方式;明明是一家之主,却愿意担个怕老婆名声的对外计策等等。作者从多方面描写了这个富裕

7、中农狭隘、短浅的眼光,顽固保守、自私而又狡狯的个性。从糊涂涂这一家富裕中农身上,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以及小块土地经营方式所造成的旧式农民身上的精神负担。这种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落后的思想意识,不仅强烈地抗拒着农业合作化潮流,而且深深毒害着年青一代。自小在马家院成长起来的共青团员、中学生马有翼在对待大是大非问题上是那样软弱,就显示了这种影响的作用。但是,马家最后终于还是四分五裂了。儿子、媳妇都先后冲破了“马家大院”的森严禁锢,参加了农业社。这就辛辣地嘲笑了马多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