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义类比论李贺马诗之自我隐喻与历史取譬

从诗义类比论李贺马诗之自我隐喻与历史取譬

ID:34003572

大小:164.0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3-03

从诗义类比论李贺马诗之自我隐喻与历史取譬_第1页
从诗义类比论李贺马诗之自我隐喻与历史取譬_第2页
从诗义类比论李贺马诗之自我隐喻与历史取譬_第3页
从诗义类比论李贺马诗之自我隐喻与历史取譬_第4页
从诗义类比论李贺马诗之自我隐喻与历史取譬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诗义类比论李贺马诗之自我隐喻与历史取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從詩義類比論李賀〈馬詩〉之自我隱喻與歷史取譬中興大學中文系林淑貞摘要:在歷代詠物詩當中,初唐李嶠堪稱最喜詠物,有詠物詩一百二十首,各有命題,屬一題一詠;詠物詩一題而至二十三首者,厥推李賀〈馬詩〉,如此空前絕後地以馬為題詠對象,可見李賀對馬特有偏好,到底其形塑馬的意象究欲表達何意?歷代解李賀馬詩又多作何解?本文嘗試從李賀馬詩來體會李賀所形塑出來的馬意象與作意之關連性,並進而探求這一組詩究欲傳釋什麼意涵?或是透顯什麼樣的意義?與歷代詠馬詩之關涉如何?論述理序,先導出歷代論李賀馬詩之意見,各有所見,亦有不見之處,指出解詩、注詩的歧義與多義情形,在此情況下,我們當如何閱讀這一組詩歌?採用

2、什麼視角?再論李賀馬詩敘寫視角與意象採擷的情形如何?指出馬與人之類比為隱喻關係,此一關係如何取義?三論馬意象與隱喻之關涉,隱含「言內意」與「言外意」,而此一寫馬的取義方式是否承續馬的書寫傳統?四論歷代詠馬詩之意義與李賀取擷角度是否相應,或另出新意?五論馬詩實為李賀自我隱喻之圖象與情結,六論李賀運用歷史神話的作意何在?七為結論,梳理前述,總結全文。關鍵字:李賀、馬詩、詠物詩、隱喻、自我情結壹、導論李賀(790─816)為中唐險怪派詩人之一,在短暫的二十七歲中,共創作了二百三十三首詩歌據杜牧〈李長吉歌詩敘〉云:「賀且死,嘗授我平生所著歌詩,離為四編,凡二百三十三首」,知此四編二百三十

3、三首出自李賀手授,非他人掇拾編次。後,有二百十九篇及二百四十二篇之歌詩傳本,清人王琦以為與杜牧序中所載之數不合,恐為後人淆亂。,其中〈馬詩〉共有二十三首,佔十分之一比率,除了〈馬詩二十三首〉之外,尚有〈送秦光祿北征〉、〈呂將軍歌〉、〈開愁歌〉等詩關涉「馬」之敘述共有六十一首據游佳容檢索所言,李賀尚有六十一首關於馬的詩歌。見〈試探李賀馬詩二十三首中馬意象與仕宦生涯之關係〉,中正大學中文所研究生期刊第四期,2002.12,頁131─148。,可見得「馬」對李賀而言,其意義非比尋常。〈馬詩〉是組詩(又稱連章詩),也是詠物詩。組詩始自魏晉六朝,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成為宣洩湮鬱、表抒困

4、頓的臆氣據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木鐸,1982)魏詩卷十先列有阮籍詠懷詩十三首(「天地絪縕,元精代序」等)為四言體,其下再列有五言體「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共有八十二首,並且引《詩紀》云:阮嗣宗集傳之既久,頗存偽闕,世之較錄者往往肆為補綴,作者之旨淆亂甚焉,遂參校諸本以成。32,張九齡〈感遇詩〉十二首、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八首及李白〈古風〉五十九首雖命題不一據呂正惠所言,陳子昂寫〈感遇〉三十八首時,表面是模擬阮籍〈詠懷〉,實際上是藉「擬古」或「詠懷」「創新」了一種新的表達模式,這是一種藉「模擬」產生的「再創造」。而李白〈古風〉及相關的「擬古」作品,也是繼承擬古

5、方式,藉以表現自我,也是一種據模擬而產生的「再創造」。請參看〈發端於「擬古」的詩藝──〈古風〉在李白詩中的意義〉,新竹:清華學報,新三十二卷第一期,1992.6,頁31─46。,皆是吐露大塊之臆氣,以組詩的方式將內心幽微之事,一一傾吐而出。同樣是宣洩幽鬱之氣,阮籍、張九齡、陳子昂以詠懷、感遇為題,抒寫時代感懷,白居易、元稹則以詠物組詩方式出現,白居易有〈有木〉八首,元稹有〈有鳥〉二十章,但是,白、元所抒寫的內容多以譏諷時代、社會為主,甚至白居易在詩序中已表白作意:「因引風人、騷人之興、賦〈有木〉八章,不獨諷前人,欲儆後代爾。」《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顧學頡校點)卷

6、二,諷諭二,其云:「余讀《漢書》列傳,見佞順媕阿,圖身忘國,如張禹輩者。見惑上蠱下,交亂君親,如江充輩者。見暴佷跋扈,雍壅群樹黨,如梁冀輩者。見色仁行違,先德後賊,如王莽輩者。又見外狀恢弘,中無實用者。又見附離權勢,隨之覆亡者。其初皆有動人之才,足以惑眾媚主,莫不合於始敗於終也。」47─49。所詠八種植物有:柳、櫻桃、洞庭橘、杜梨、野葛、水檉、凌霄、丹桂。元稹的〈有鳥〉二十章所詠的動物有:老鴟、鸛雀、鳩、野雞、翠碧、紙鳶、啄木鳥、蝙蝠、鴞、燕子、老烏、白鷴、雀、百舌、鴛鴦、鷂雛等等,這些詠物組詩皆是藉詠物來託寄、抒發對時代的不平感懷。是故,白居易、元稹雖是詠物詩,但深寓寄託,將時

7、代關懷置入其中,而且序言中已指出託喻「託喻」一辭首出於《文心雕龍.比興》,據顏師崑陽所云,此一辭涵有三義:寄託、譬喻、勸諫或告曉。見〈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以《文心雕龍.比興篇》為詩論起點〉,該文輯入《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論文集》(台北:文津,1997)第三輯。功能。綜覽歷史上的文學家,以詠一物而至二十三首者厥推李賀的《馬詩》,而且在森羅萬象的物種當中,李賀特別鍾情於詠馬,葉慶炳甚至指出李賀因生肖屬馬,故而以馬自喻遭逢見《唐詩散論.說李賀馬詩二十三首》(台北:洪範,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