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文学史写作共时结构

当今文学史写作共时结构

ID:34006381

大小:54.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3-03

当今文学史写作共时结构_第1页
当今文学史写作共时结构_第2页
当今文学史写作共时结构_第3页
当今文学史写作共时结构_第4页
当今文学史写作共时结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今文学史写作共时结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当代文学史写作:共时的结构南 帆内容提要 通过对当代文学史写作现状的考察,认为迄今多数当代文学史著作仍将时序作为组织文学事实的主轴,文章提出并着重阐述了对当代文学史进行共时的结构研究——擅长将众多文学事实从时序之中转换到共时的平面上,在其相互关系的网络内部发现特定的结构,或者在特定的结构内部分析各种文学事实的特征。结构、因素、关系,成为可能构思另一种当代文学史的三个有效的关键词。一“当代文学”似乎已经演变为一个中性的概念——划定某一个时间段落的文学。据考,这个概念最初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那个时候开始,文学研究逐渐放弃了

2、五四文学革命之后的习惯表述“新文学”。这个改变隐含了社会以及文化性质的一套完整阐释:“‘当代文学’的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单纯的时间划分,同时有着有关现阶段和未来文学的性质的指认和预设的内涵。”①现在,这些阐释成为常识,“当代文学”亦作为一个固定的称谓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相对地说,“当代文学史”的概念仍然立足未稳。现今看来,最为彻底的质疑显然来自一个观点——“当代文学不宜写史”。这个观点的始作俑者是著名的文学史专家唐弢。争论开始之后,施蛰存曾经出面为之助阵。他们否认当代文学史写作的主要理由是:“当代”与“史”即是矛盾。当代文学处于“现

3、在进行式”,一切都在未定之数,匆匆忙忙地冠以“历史”多少有些轻率。“历史需要稳定”,“当代事,不成‘史’”——以历史的名义做出结论必须拥有特殊的权威,通常意义上的一家之言算不上合格的历史著作②。尽管唐弢与施蛰存均为学术泰斗,他们还是无法为当代文学史写作降温。人们至少可以争辩说,文学史著作具有多种模式,包括对于时间距离的多种理解和处理。当代文学史写作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现场的情绪、带有参与者的体温,漫长的时间距离可能修正作者的偏激、盲视或者个人恩怨引起的不公,然而,人们必须偿付代价。史料丢失、无法还原事件的脉络、局外人的冷漠、因为时

4、过境迁而察觉不到当时的气氛——这些都可能成为时间距离造成的损失。在我看来,“当代文学史”的合法性无可非议,必须推敲的是另一点:哪些人是当代文学史著作的合格作者?据统计,截止1999年,“以‘当代文学’或‘当代文学史’命名的著作共有48部之多”③。当代文学史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种写作是否慎重。相对于通常意义上的历史厌倦症,当代文学史写作的畸形繁荣令人不...安——似乎没有多少作者深刻地考虑过文学史写作的意义。提供教材是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最为常见的动因。现成的订单常常冲淡了必要的追问——文学史写作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另一

5、些作者似乎更多地因为学术等级的压力而介入文学史写作。相当长的时间里,学院内部无形地认可了一批观念:训诂考据的学术含量高于义理阐发,古典文学研究的学术含量高于现代文学研究,文学史研究的学术含量高于文学批评。屈从于这种学术等级的产物即是,许多人将由文学批评转向文学史写作视为学术成熟的标志。历史写作历来是传统文化之中的重大事件。历史著作远远不止于收集资料、留存档案。历史写作的意义同时还在于立规矩,明是非,褒扬传统,为后人提供一面镜子。永驻史册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文学史写作显然包含了巨大的文化权力:确立文学经典,倡导文学规范,区

6、分一流作家或者三流作家,主宰学院内部的文学教育,如此等等。许多时候,文学史写作隐含了指点江山、臧否人物的巨大快感。然而,如果作者未曾拥有足够的“史识”,那么,文学史写作很可能成为权力的滥用。正如一个民族的历史常常是民族自我认同的归宿,文学史写作也是文学自我认同的重要手段。这通常包含了某一个时段文学成就、价值和功能的评价,包含了文学理想的倡导以及对未来文学的展望。总之,文学史不仅汇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还汇聚了自我、社会、历史。显然,这两方面交织将是当代文学史写作的经纬线。“当代文学”是一个宽泛的时间限定。然而,“当代文学史”

7、必须提供一个明确的时间界桩。这涉及通常所说的文学史分期问题——一个争讼不断的焦点。许多时候,人们因为不同的文学史分期辩论得面红耳赤。我更愿意认为,不存在一个本质主义的文学史分期。各种文学史分期观念表明了处理历史资料的不同视野、参照坐标以及认识目的。进入历史的角度肯定不只一个,重要的是,每一个角度如何提供与众不同而且又令人信服的解读。一种相当普遍的观点认为,“当代文学史”的上限必须上溯至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如洪子诚指出的那样,20世纪40年代前期“是一个文学共生的时期”。左翼文学、革命文学与“纯文学”

8、、通俗文学以及种种“自由主义”作家均占有一席之地④。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左翼文学、革命文学,包括种种涵义相近的概念,例如“无产阶级文学”、“工农兵文学”、“社会主义文学”——急速地晋升到支配地位,并且具有愈来愈强的排他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显然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