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根技术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应用及展望

菌根技术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应用及展望

ID:34054892

大小:643.4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3

菌根技术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应用及展望_第1页
菌根技术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应用及展望_第2页
菌根技术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应用及展望_第3页
菌根技术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应用及展望_第4页
菌根技术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应用及展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菌根技术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应用及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生态环境学报2010,19(2):487—493http://www.jeesei.comEcolog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E—mail:editor@jeesci.com茵根技术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应用及展望王立,贾文奇,马放,李世阳,张淑娟1.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90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414摘要:菌根作为植物根系和真菌所建立的共生体,是生物界最为广泛的一种互惠共生现象。这一系统的形成能够有效增强植物的物质生产和抗病能力,全面改善宿主植物的生长状况

2、,因此在新兴生态农业生产领域受到广泛重视。与此同时,菌根系统的形成可有效促进植物对污染或胁迫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环境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并能联合其它根际微生物共同发挥效能,在受损和污染环境生态修复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近年来,菌根技术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应用正成为环境工作者关注的新兴方向,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菌根技术在重要的环境修复领域,如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领域、污染场地生物修复领域、受损和胁迫环境恢复重建中的试验研究和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其发展现状探讨了当前菌根技术在环境修复治理工程应用以及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提出应在菌根真菌对异

3、质环境的适应性、菌根系统的复杂性解析、以及内生菌根真菌分离纯化等关键理论与技术方面加大力度,尽早实现广适性功能菌种的工业化生产和多元“生物制剂”的开发,从而在环境修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词:菌根真菌;面源污染;有机污染;重金属;生物修复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906(2010)02.0487.07菌根(Mycorrhiza)是土壤中真菌与植物根系刚起步,在系统共生机理、菌种筛选与菌剂开发,共生所形成的复合吸收器官。菌根真菌在自然界中以及菌根技术工程应用实践中都存着诸多的技术广泛存在,可发生在各种生态环境,并能与绝大多难题,本文对国内外

4、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与总数的高等植物(80%以上的陆生植物)形成共生体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与探讨了菌根技术当前面临系_JJJ。这一共生体系的存在可有效增强植物对营养的主要问题,展望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旨在推物质的吸收,提高植物的耐逆性L2J及抗病虫害能力进菌根学在环境修复领域的研究进程,为菌根技术[3-41,因此,以往有关菌根的研究多侧重于农业生产在环境修复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领域菌根真菌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促进1,成为环1茵根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境友好型新型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过程中,为获得农作物的高产,往往全球环境质量的严重下降,以菌根共生

5、系统为新型施加过量的化肥和农药,这些化学产物实际利用率生物修复主体,在污染或受损环境修复过程中发挥仅有20%~30%,大部分通过不同的损失途径进入的重要作用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J。已有研究表环境,流失于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并在灌溉与降明,以菌根为核心界面而形成的菌根.根际微生物.水的淋溶与迁移作用下,形成严重的面源污染LJ。植物系统,一方面可通过共代谢作用提高对污染物面源污染是污染物经由地表径流、潜层渗流方式,的降解和转化能力,减轻土壤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从道路生活区或农田向水体转移的缓慢过程,因其j,另一方面可通过改善植物营养状况来减轻不良影响范围广、扩散过程复杂、难以用简

6、单的物理、环境的胁迫作用,保障植物在受损或污染环境内的化学方法加以控制,因而一直是环境治理领域的难生长,显著提高受损和退化生态系统修复重建的成题。功率、缩短修复周期,并保证修复效果稳定性_J⋯。菌根真菌的优良特性可在面源污染的产生源菌根系统独特的生理生态功能,有望成为应对当前头和扩散过程中都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首先,依复杂而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并将是未来环托菌根技术的绿色清洁农业系统,可在源头减少农境修复技术发展的核心方向。但因其共生系统的复业面源污染物的施入。菌根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改善杂性,菌根技术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才刚植物的矿质营养l】引。研究表明,菌根能够

7、有效改善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09020;50778052);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HC200816;2008ts03);黑龙江省青年基金项目(QC07C11);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H(HITQNJS2008.043)作者简介:王立(1978年生),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E—mail:!i@:血.姐责任作者:马放,E-mail:ma~ng@hit.educn收稿日期:2009—12.15488生态环境学报第19卷第2期(2010年2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