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出言切戒之

凡出言切戒之

ID:34102403

大小:39.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3-03

凡出言切戒之_第1页
凡出言切戒之_第2页
凡出言切戒之_第3页
凡出言切戒之_第4页
凡出言切戒之_第5页
资源描述:

《凡出言切戒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十八课凡出言~切戒之【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之前我们学习了《弟子规》“入则孝”、“出则弟”、谨言慎行,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信”的部分。“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好,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下。“信”,齐。(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好,我们先来看“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哪位同学知道?(“凡出言,信为先”的意思:是凡是话要出口的时

2、候一定要讲信用,不要答应别人要做的事,然后又要反悔。)好,做人首先要诚信。好,请坐。老师来总结一下。“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就是我们做人首先要讲究诚信,要守信用,讲话一定要守信,符合实际。如果说谎话骗人,或者说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话,胡言乱语,这都是不可以的。你看这个“诈”它就是代表欺骗;这个“妄”就是代表胡言乱语、荒诞不合理,这样一定是不可以的。“诈与妄,奚可焉”。22/22在《论语》当中也有讲到,“人无信不立”。就是告诉我们,如果这个人不讲求信用,那么他就在社会当中无法立足,因为社会都是互相帮助,社会是一个共同体。假如你言而无信,那么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越来越不相信你,人家就会

3、远离你,那我们做事情就没有办法成就。所以首先做人言而有信,“凡出言,信为先”。我们看看这个“信”字,左边一个“单立人”,右边一个“言”,我们中国老祖宗造字都特别有智慧,其实每个字它都涵盖着人生的道理。这个“信”字,我们一看,做人首先要怎么样?讲话要信为先,做人首先要守信。古人他的确是有做到了“一言九鼎”、“一诺千金”;除了守信的意思之外,还有当信义、义务来讲。就是做人要守住这个道义,守住这个信义,要懂得恩义、情义、道义。打个比方,好比和父母之间,作为孝子对父母要孝敬、孝顺,这件事情都不用别人来要求我们,也不需要跟父母签订什么条约对不对?这是孝子心中时时都挂念着父母,时时都为父母着想,时时都想着

4、来回报父母,永远都不敢忘记父母对我们点点滴滴的付出,这就是一个人的“义”。做人就有这份信义,它是不需要写出来的,也不需要讲出来的,不需要去签订的,是一个人心中本有的这一份恩义、情义、道义。22/22我们要如何来报答父母啊?如何来回馈古圣先贤的教诲啊?怎么样来报答回馈呢?要做到什么?请你来说。(首先要永远不忘记父母对我们的恩德,孝顺父母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好,掌声鼓励。我们要一点一滴地做起,虽然说有的时候做事不是很完美,还不能让父母很高兴,还不能完全地满父母的期望,但是我们有这一份存心——从现在开始永远真心地孝顺爸爸妈妈。存心非常重要,至于说怎样为人处事,怎样点点滴滴地来落实,那我们就要来好好

5、学习《弟子规》,按《弟子规》去做。相信我们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地改过,不断地力行,会有很大的进步,会让父母越来越信任你,越来越高兴,越来越满意。我们学习圣贤教诲,我们学《弟子规》,最重要的是学什么啊?学古人的什么?学圣贤人的什么?请你来说。(学古人和圣贤人的德行。)好,掌声鼓励。什么德行让你很钦佩,值得学习啊?(孝顺父母,还有帮助别人,做善事。)之前我们也讲过那么多的孝子的故事,比方说黄香、蔡顺等等,他们都那样地孝顺父母,值得我们后人来效法。好,请坐。22/22学习古人的德行,学习圣贤人的存心和用心最最重要。你看圣贤人他是什么样的存心啊?他是时时把什么放在心头啊?请你来说。(他们时时把父母放在心头

6、。)时时、念念为父母着想。因为有这一份心,所以就期许自己,品德上、行为上不能愧对父母,所以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孝行。好,掌声鼓励。所以说孝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孝和敬是一个人德行的大根大本。那么我们就学习古人,学习圣贤人他这样的存心。圣贤人他是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时时地记在心间,这样与人相交往,真正地让人家打心里佩服,让我们后代子孙好好地来学习他们。古人已经做出了这样的典范,其实在我们同学当中也有做出了非常好的孝行。比方说,从我们开始学习一直到现在,我就了解到有的同学一直坚持给父母洗脚,给父母端一杯水,向父母道早晚安,学习不用父母操心,而且都不错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有的同学还是带着病坚持来学习,

7、老师也很敬佩你们“勿畏难,勿轻略”。好,接下来我们来看“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做人讲话要诚实,绝对都不可说谎话来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不自欺、不欺人。我们小的时候也都听过一个故事,叫《狼来了》。老师要提问,你看那个孩子他几次说假话,喊“狼来了”,最后一次他也喊“狼来了,狼来了”22/22,这个时候狼是真的来了,可是他喊的时候,村民们都不相信他了,都没有来,会怎么样?(会被狼给吃掉。)最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