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古诗词教学中意境问题

浅议古诗词教学中意境问题

ID:34123948

大小:54.2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3

浅议古诗词教学中意境问题_第1页
浅议古诗词教学中意境问题_第2页
浅议古诗词教学中意境问题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议古诗词教学中意境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古诗词教学中意境问题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情感是诗的基础,即使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都饱含诗情,显示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阅读和教学诗歌,要善于从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人手,领悟诗歌所言之“志”;而诗歌的情感又是通过特定意象营造特定的意境氛围表现出来的。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注意其意境。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说法是:“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

2、口出。”一、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描写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的“方塘”,但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还蕴含着作者读书的心得

3、,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既给读者美的享受,又给读者哲理的启迪。二、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中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重要标准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中国古诗词具有长久不衰的生产力和感染力,其原因就在于它美好的意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各种风格流派那铿锵动听的和谐韵律。“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意境之所以有感人的力量,就是它因为它寄托了诗人的真挚感情。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雨疏”"风骤"'‘浓睡”“残酒”,在隐隐约约中透露出了淡淡的哀愁;在“绿肥红瘦”

4、这一典型物象的补充下,那隐藏的惜春情感更加展露无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是通过“乱石”“惊涛”“千堆雪”这一组景物来体现自己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总之,饱含在形象里的人物情景,好比白糖溶于水里,虽不见其形却知其存。王国维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是相一致的。再如,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这篇“壮词”时,第一句'‘醉里挑灯看剑”只短短六个字,却用了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由此引导学生从这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潜台词”,去想象人物身处的特殊环境:为什么吃酒而“醉”?既“醉”之后

5、,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而偏偏要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创造了空间给学生以想象,并且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互对,这就自然构成了雄壮、激越的音节,恰切地表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通过引导,学生从句中自然联想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恼和报国无门的悲愤,收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从布局上,"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紧接着就是“梦回吹角”“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长叹。这使学生的心灵与作品意境发

6、生了猛烈碰撞,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悟性,从作品中发现了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真正具有想象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含蓄的意境,能使人感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之得之”。古诗词含蓄蕴藉,各有其妙。让学生掌握艺术家的艺术技巧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主观情感、客观物象相统一的境界,是教学古诗词的难点,教师必须下一番工夫去研究、探索。(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南开中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