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贸易理论视角看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

从新贸易理论视角看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

ID:34142393

大小:265.9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3

从新贸易理论视角看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_第1页
从新贸易理论视角看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_第2页
从新贸易理论视角看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_第3页
从新贸易理论视角看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_第4页
从新贸易理论视角看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新贸易理论视角看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新贸易理论视角看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马颖,陈金锟(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新贸易理论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新贸易理论的诞生,规模收益递增分析工具被引入包括发展经济学在内的现代经济学诸多分支领域,因而发展经济学也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本文旨在就新贸易理论对发展经济学近年来颇为活跃的几个研究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分析,这些领域包括不平衡增长理论、人口流动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贸易政策理论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就新贸易理论问世以来对发展经济学带来的影响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做一个简

2、要评价。关键词:新贸易理论规模收益递增发展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一、新贸易理论的产生在传统的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建立在技术和资源禀赋差异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学说,这一学说的主要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多年来,以比较优势学说为核心内容的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不断遭遇来自理论和经验两方面的严峻挑战。在理论方面,一些国际经济学家早就提议将规模经济解释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另一种源泉。20世纪20年代,在格拉汉姆(F.D.Graham)和奈特(F.H.Knight)之间发生的一场理论争论涉及规

3、模经济与来自贸易的收益的关系、厂商内部或外部规模经济等问题。在30年代,哈伯勒(G.Haberler)、维纳尔(J.Viner)和俄林(B.Ohlin)再度引发了有关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关系的讨论。维纳尔指出,外部经济依赖于世界产出而不是依赖于国内产出。俄林则认为,在两个从事贸易的地区之间,若一个地区的生产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将引起持久的和互惠的贸易,因此,规模经济可以成为国际贸易模式的另一种解释。在经验方面,里昂剔夫(W.Leontief)于50年代初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进出口要素构成进行了实证研究,进而对以要素禀赋为

4、依据的贸易理论提出了质疑。随着60-70年代欧共体的扩大,发达国家之间的同类产品的双向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呈愈益上升的趋势,使得仍然借助于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为假设的传统国际贸易模型从经验上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已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虽然许多人都意识到需要在理论假设上取得突破,但是,一旦放松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而将规模经济引入国际贸易模型中,国际经济学家就不得不面对市场结构问题。当时现有的寡头垄断模型或垄断竞争模型均缺乏公认的一般均衡分析基础,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恰恰是一般均衡分析。因此,直到20世纪70年

5、代未以前,西方国际经济学界仍然无法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下建立起国际贸易模型。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产业组织理论的蓬勃发展,国际经济学界终于为把规模收益递增分析工具引入国际贸易模型找到了突破口,为此做出开创性贡献的是迪克西特(A.Dixit)和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他俩在1977年构建的模型中并未直接讨论贸易问题,而是关注张伯伦(E.H.Chamberlin)于30年代探讨过的垄断竞争是否存在“过度生产能力”的问题。他们证明了在不变替代弹性效用(CES)函数的假设条件下,市场均衡与

6、受约束的社会最优是相一致的。该模型的理论创新意义在于,它所使用的分析工具克服了先前在一般均衡框架中无法讨论收益递增的技术难题,从而使国际贸易模型可以在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同时存在的条件下得以建立。继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之后,国际经济学界涌现了一大批使用规模收益递增分析工具的、并被称作“新贸易理论”的模型。这些模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将垄断竞争纳入国际贸易模型,以便解决传统贸易模型中收益递增与市场结构之间的矛盾,因而代表了新贸易理论的主流方向。第一种思路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分支。第一个分支以克鲁格曼(P.

7、R.Krugman)为代表,他把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所创新的分析方法直接引入对国际贸易的分析,构建一个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内贸易模型,进而论证了产品差异何以成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第二个分支的代表人物为兰卡斯特(K.Lancaster)。他在存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消费者偏好呈多样化等假设之下,建立了一个含有规模经济的生产差异产品的制造业部门和一个农业部门的模型,并证明了行业内贸易的产生。第二种思路的主要文献集中地反映在由艾瑟尔(W.J.Ethier)建立的模型中。该思路旨在说明在Marshall所定义的外部经济

8、条件下,把对贸易分析的侧重点从资源配置转向生产和贸易的方向。该思路虽然避开了因完全竞争假设可能遇到的麻烦,但却没有实质性地解决收益递增和市场结构相互关系这道难题。第三种思路以传统的古诺寡头垄断模型为基础,代表人物有布兰德(J.A.Brander)和斯宾塞(B.J.Spencer)等。他们证明了在没有运输成本而且各国市场彼此分割的前提下,寡头垄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