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单元冲突高秋芳

五单元冲突高秋芳

ID:34227154

大小:156.8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3-04

五单元冲突高秋芳_第1页
五单元冲突高秋芳_第2页
五单元冲突高秋芳_第3页
五单元冲突高秋芳_第4页
五单元冲突高秋芳_第5页
资源描述:

《五单元冲突高秋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教案专用纸五单元冲突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冲突”这一主题,选编了五篇课文,有中国的戏剧、寓言,有国外的小说、散文。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正确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类矛盾冲突,是教育和培养青少年的重要任务。这些文章写了少年儿童的故事,贴近学生生活,切合学生的思想感情,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矛与盾》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鹬蚌相争》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相互谦让,化解矛盾冲突。《小抄写员》通过讲述叙利奥默默忍受父亲的误解,偷偷帮父亲抄写邮签

2、挣钱养家的故事,赞扬了小叙利奥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大自然的秘密》通过幼龟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人场面,告诉人们自然万物都有其生存的规律,人类不要坡缓自然界的生存规律,否则会给生物带来灾难。《我看见了大海》通过记述一个残疾女孩在继父的帮助和引导下,克服困难,不断成长的过程,告诉人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甘落十二为使臣》通过描写甘罗12岁出使赵国,化解矛盾,实现秦赵两国交好的过程,塑造了甘罗年少有为,才识过人的形象,赞扬了甘罗机智勇敢、忧国忧民的品质,表现了甘罗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承担国家安危的责任感。学习重点:1、学生会自主学习、具有

3、合作探究的能力,能读懂课文。2、学生善于提问,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最后获得自己体验和感受和对问题的正确认识。3、学生围绕“文中主人公是怎样化解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的”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获得感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难点:1、学生会自主学习、具有合作探究的能力,能读懂课文。寓言二则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3、懂得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学习重点:1、理解寓言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2、背诵课文,会默写。学习难点:能说出重点语句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学情分析:教材

4、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第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到一些生活中的道理。鉴于学生已有第十一册的学习基础,而且已经掌握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所以,我采用了“读”(文)──“写”(注释)──“想”(句意)──“说”(交流)──“想”(寓意)──“举”(例子)的教和学同时并举的方法进行授课。矛与盾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17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教案专用纸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

5、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语言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寓言二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设计图意:复习成语,知道许多成语都来自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二)读通1、教师范

6、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齐读全文、分组互相读等形式把文章读通。(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先读通课文,再试着读懂课文,在读懂的基础上总结寓言所带给人们的启迪。)(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

7、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8、)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