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肌力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产后盆底肌力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ID:34231555

大小:1.51 MB

页数:43页

时间:2019-03-04

产后盆底肌力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产后盆底肌力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产后盆底肌力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产后盆底肌力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产后盆底肌力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产后盆底肌力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Athesissubmittedt0ZhengzhouUniversityforthedegreeofMasterChangesandanalysisofinfluencingfactorsofpostpartumpelvicfloormusclestrengthByQiShenSupervisor:Prof.LuwenWangObstetricsandGynecologyTheThirdAffiliatedHospitalofZhengzhouUniversityMay2013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

2、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日期:夕移,多年厂月/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

3、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学位论文作者:移确/日期:歹刀哆年石月/日摘要产后盆底肌力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硕士研究生:沈琦导专师:王鲁文教授业:妇产科学郑州大学第三临床学院河南郑州450052盆腔器官组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器官、组织等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膀胱、尿道、阴道、子宫依靠盆底的韧带、筋膜、肌肉维持着各自的正常位置。先天因素所致的瓮底组织薄弱或后天所致的盆底组织损伤时,瓮腔器官会随之位置改变,到一定程度时即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floordysfunction,PFD)。此种疾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俞腔器官膨出(p

4、elvicorgan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SUI),给患者的工作、日常生活等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目前对PFD发病因素的研究,主要归结为慢性腹压增加,妊娠、分娩,肥胖,医源性手术损伤等,其中妊娠和分娩是引起盆底损伤的重要原因。而内在原因可以从力学角度考虑为盈底I、II类肌纤维肌力的下降,盆底肌力是一个电生理指标,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盆底损伤及研究发病因素的指标,是十分有价值的。本文通过对本院1029例产妇分娩后盆底肌力筛查,分别按分娩方式、新生几体重、足月分娩次数及第二产程时间分组,探讨产后盆底肌纤维肌力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5、目的分析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其妊娠相关影响因素。摘要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科分娩并于产后6周筛查瓮底肌力的产妇1029例。2分组情况将分娩『F常体重儿的初产妇按分娩方式分成两组。阴道分娩组348例涪0宫产组402例。将剖宫产的初产妇按新生儿出生体重分成三组。低出生体重JL(<2.5kg)产妇17侈1],正常出生体重JL(2.5~4.Okg)产妇402侈i],巨大J6(>4.Okg)产妇40例。将顺产且分娩正常体重儿的产妇按足月分娩次数分成三组。足月分娩1次、2次、3次的产妇分别是348例、78例、9例。其中将经阴道分娩正常体重儿的

6、初产妇按第二产程时间分成三组(2h组),分别是276例,68例,4例。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l7.0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型变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F检验,率的比较采用耀检验。以a=O.05为检验水准。结果1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妇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39.9%和41.8%,I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37.4%禾tl4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俨>0.05)。2低出生体重J6(<2.Skg),正常出生体重JL(2.5~4.Okg),巨大JL(>4.Okg)的产妇组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23.5%、38.6%和62.5%。II类

7、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23.5%、38.8%和60.0%,均是逐渐升高。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第一组、第二组分别与第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