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买房离婚时怎么割

婚前买房离婚时怎么割

ID:34272140

大小:9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4

婚前买房离婚时怎么割_第1页
婚前买房离婚时怎么割_第2页
婚前买房离婚时怎么割_第3页
资源描述:

《婚前买房离婚时怎么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婚前买房离婚时怎么"割"   摘要:在如今夫妻因离婚财产纠纷中80%以上涉及房产,有的甚至还打官司,不欢而散。究其原因,现在买房很贵,而房子又是普通家庭中最值钱的商品,那么婚前购买的房屋应该如何分割呢?  最近,打算离婚的陈杰和李梅最近就因为房产分割,闹上了法庭。2009年,陈杰与李梅步入婚姻殿堂,可谁想6年过去了,两人都觉得这婚姻已经没办法再继续下去,于是两人决定离婚。但在两人分割财产时发现,房产问题成了麻烦事。陈杰与李梅结婚后,住在男方陈杰贷款买的房子里,这是两人唯一的房产。陈杰认为,该房产是他在婚签的购房合同,首付也是由

2、他支付的,因此,房产属于他的婚前财产,和李梅没有关系。李梅则认为,虽然房产首付是陈杰婚前个人出的,但是首付款仅占当时房产的一成,剩下的九成房款都是两人在婚后共同偿还的,因此房产属于婚内财产,有她一半。而且房子在购买时花了80万元,现在涨到了200万元。因此李梅认为如果陈杰要房子,就需要给她100万元。    相信很多面临着离婚的朋友也遇到过类似上述案例的问题吧,那么究竟李梅说的对还是陈杰说的有理呢?别着急,我们先来看看有关法律。根据《婚姻法解释(三)》第十条规定: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

3、,婚后用夫妻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离婚时双方当事人不能达成协议的,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婚后共同还贷的款项及其相应的财产增值部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的原则,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  因此,在本案中,由于房产证上的名字是陈杰,因此房屋可以判给陈杰,但陈杰必须归还李梅参与的共同还贷部分并按李梅还款比例补偿李梅房屋增值部分的钱款。说到这,估计不少网友要提出抗议了,因为他们面对的情况与上述案例中陈述的情况并不相同。别担心,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简要介绍几种婚前购房

4、婚后分割的问题。  情况一:夫妻一方婚前支付了全部房款,产证登记在自己名下的。  该房产属于婚前财产。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的规定,既然是夫妻一方婚前付了全部房款,并取得了房产证,那么该房屋是婚前财产。因此,离婚时,另一方无权要求分割,连毛毛都分不到。因此,离婚时,另一方无权要求进行离婚财产分割。  情况二:一方婚前以按揭方式贷款购买房屋,产证登记在自己名下的  这就是上述案例中提到的情形。房屋为其个人财产,按揭贷款为其个人债务。共同还贷部分,不论是由一方用个人工资还贷,还是用双方工资还贷,均应认定为夫妻共

5、有财产。当然,如果一方确能证实,其还贷资金来源于个人婚前财产,那么该部分不应认定为夫妻共有财产。  情况三:对于产证登记在一方名下,但配偶方有证据证明婚前购房时其也共同出资的。  在这种情形下分割财产时,该房屋仍为产证登记人的个人财产,剩余未归还的债务为其个人债务,但对首付款和已归还的贷款中属于配偶一方出资和清偿的部分,应当予以返还。  看到这,大家是不是学到了新知识呢?小编再提醒大家一句:若配偶方有证据证明,双方均认可所购房屋为共同所有,虽然该房产登记在一方名下,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按揭贷款为共同债务。房产证上有名字一方,

6、如果不承认另一方购房时出过资,认为房屋属于其婚前个人财产,不作分割。在不能证实自己有出资且不是赠与给一方的前提下,另一方的权益法院是无力保护的。也就是说,即使另一方出了钱,但不能证明出资行为,法院也无法判决一方给予适当补偿。  在司法实践中,往往案件的情况较为复杂,每个人遇到的情况都不一样。离婚到哪办手续?办离婚手续需要什么?如果您存在类似的问题,小编建议咨询专业纠纷律师,他们都精通专业的法律知识,拥有丰富的办案经验,能为你排忧解难,为您提供最好的资深律师咨询。文章来源:http://www.lawztc.com/lawinf

7、o/specialnews/2015/0325/18257.htm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