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的方法与境界1

观心的方法与境界1

ID:34277188

大小:2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3-04

观心的方法与境界1_第1页
观心的方法与境界1_第2页
观心的方法与境界1_第3页
观心的方法与境界1_第4页
观心的方法与境界1_第5页
资源描述:

《观心的方法与境界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观心的方法与境界》(选自《丹道指月》,本书年内将由中央编译出版)(一)述观心的理法《太上老君定观经》云:“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藏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杳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洞玄灵宝内观经》云:“夫欲修道,先能舍事。外事都绝,无与忤心。然后安坐,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其次,虽非的有贪着,

2、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以无事为真宅,有事为应迹。若水镜之为鉴,则随物而现形。善巧方便,唯能入定。慧发迟速,则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则伤性,伤则无慧。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慧而不用,实智若愚。益资定慧,双美无极。若定中念想,多感众邪。妖精百魅,随心应见。所见天尊,诸仙真人,是其祥(妖)也。唯念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旧业日消,新业不造。无所挂碍,迥脱尘笼。行而久之,自然得道。”《太上老君说了心经》云:“若夫修道,先观其

3、心。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心动无静,不动了真,心为祸本,心为道宗。不动不静,无想无存。无心无动,有动从心。了心真性,了性真心。心无所住,住无所心。了无执住,无执转真。空无空处,空处了真。老君曰: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有何所得,为诸众生,强名得道。老君曰:吾观众生,不了其心,徒劳浩劫,虚役其神,于心无了,永劫沉沦,依吾圣教,逍遥抱真。”这是道家非常著名的观心之法。《定观经》讲明,要明道,必须明心、通心,千经万术,都在心的作用。修心要修到宁静,湛然,这是讲观心的“成就境界”。而《内观经》告诉我们一个大原则是:“唯灭动心,不灭

4、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将杂念、妄想扫除,但觉察之心是不能灭除的,觉察之心的存在,才能觉察到“动心”的存在,由此而进入空的境界,在空的境界里达到专注,就是“凝”神,自然有定慧生出来。在空的境界,照心、动心皆空。人在观心时,会因为焦虑、急于求成,反而伤到自己的心性。如果在观心修定中,有很多念头止不住,这些念头会引生幻觉与魔障。一些人会在内观中看到神仙、真人、天尊,其实是妖祥、众邪、精怪,是修道里出偏的现象,《定观经》进一步指出,要消旧业,不造新殃。《了心经》,更深入一步,修道要有成就,必须“了”心。心为神之主,心有动静,则有生死

5、。心即是祸患之本,也是修道的根本。修心到无动无静,超越了动静的层面,从而空明,从而了心,从而见性,从而抱真,从而逍遥。这才是观心得道的境界。以上三部经典,讲述的是道教非常重要的关乎修道成就的观心法,由定观到内观,再到了心,层层深入,可见本真。如果明了以上三部经典的要义,并实修之,我下面的理法,都成了余事。下面讲的观心法还是入门的、浅近的,更多是调心的层面。“观心得道”,具体的方式是什么?很多人无从下手。我坚持观心二十多年,倒也没得道,但得到了心灵的安顿,发现观心真的带给我福慧、定力。心性祥和,修身立业,都与观心有关;化去烦恼,化去

6、一些习气和纠结,也与观心有关,心底生出了一些智慧,也与观心有关。包括我现在的著述,胸罗文章,自然流淌。这都是观心所带来的智慧的妙用。这本书的整个纲目,就在我打坐时的一念圆明中,在观心发愿的那一瞬间,这本书就已经完整地呈现在我心中了,我知道这本书该如何写,写什么内容。尽管有人说我在网上写作是“好为人师”。也罢,反正很多朋友提问,我自如应答,这也来自观心,我把很多学过的经典内化成了自己的营养,变化成自己的语言来自由表达,别人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我真的受益了,那么,谈谈感受和体验,提供给修学的朋友作参考。如果“

7、高人不足一观”的话,留给初学者做参考,兴许有人真的能受益。观心为的是自知,自知为的是自明,自明的结果是自胜,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在《修学札偈》里说:“自知之明,对于一个修道者,非常关键,越往后修炼,自知之明越重要。火候的把握、心性的修持、阴影的化解、心障的解除、魔障的化解,都建立在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不能自知,就不能开悟见性,不能把握修心炼己的要领。自知在修炼中的重要性,在于可以避免一切魔障。一切魔障,也来自不能自知。人能自知,就能知人,人能自知知人,就能自觉觉他,自觉觉他的极致就是开悟见性

8、。修道的人能因自觉而修心,而清除阴影,而消除习气。能消除习气,就能显露本性的光明,能增长内在的功德。静智妙圆,不从外得。”这是我讲自知之理在丹道方面的发挥。如何自知,如何观心?列举九要。第一,观心要忆省:忆是回忆,省是省察。每天在静坐时,先回忆自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