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湾艺术中海派精神

土山湾艺术中海派精神

ID:34304777

大小:95.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3-05

土山湾艺术中海派精神_第1页
土山湾艺术中海派精神_第2页
土山湾艺术中海派精神_第3页
土山湾艺术中海派精神_第4页
土山湾艺术中海派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土山湾艺术中海派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土山湾艺术中的海派精神张弛摘要:土山湾的传统理解与定位是中国西洋艺术的发祥地,是中国近代艺术与现代化历程的一个缩影,对其出产的艺术的评论多同于此,鲜有深入剖析缘起于土山湾而孕育出的独特的艺术精神。这种精神的独一无二之处就在于,它既区别了文艺复兴单纯的手工作坊,又不局限于仅仅给出了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简单的典范,它提供了一种建构起胜似张力场域模式的艺术精神,是基于技术基础层面上的民族精神与外来宗教、殖民、资本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艺术在这里(土山湾)不仅呈现、传达出宗教的普世精神,又注重借助各种资源,尤其是

2、商业资本与民间世俗力量的“作用”培育起新型的属人的审美趣味,这种趣味的转变恰恰建构起了艺术海派精神必要的元素,又具有无可比拟的民族特性,并开启了近代民族审美精神独立的地位。关键词:宗教艺术艺术世俗化资本与科学艺术本质受众与现实主义作为传教目的的宗教艺术缘起从1847年法国耶稣会梅德尔修士在徐家汇地区购置第一块土地,着手建设耶稣会住院开始,上海正式开始渐变成为西方在华的“教会事业中心”摘自史式微:《江南传教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第112页。,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她同样在遵照着某种规定,发展成为多

3、种文化事业的活跃地带,这种活跃(姑且不作区分是出于宗教事务的还是文化事业的发展)首先得归功于交通的建设,天主教徒开辟出的“徐家汇路”与“斜土路”,将相对偏僻尚处于郊区辖区中的徐家汇,与上海老城的“南门”和“斜桥”加以贯通,这无疑是一个重要而前瞻性的决定。就在此时间段之前,徐家汇交通的问题已有历史渊源可追溯:“徐家汇南半里许之土山湾,上海县属之二十八保六图地方,在肇家浜中段一转湾角嘴湾上,有二丈高,十余丈长之泥墩一座,此地俗名土山湾。”自清朝中期之后,由于河道疏浚,泥沙堆积成山丘,因此原本水系交汇之处被人

4、为地堆砌出一块高凸的陆地,形状似土山,土山湾由此得名。从这段记载中也不难看出相对开埠的租界与上海老城厢区域而言,这是一块相对而言被冷遇或尚未得以完全开发的土地,虽然明代大学士阁老,民族科学先驱徐光启被安葬在此不远的“二十八保徐家湾”。但前辈毕生的贡献相比数百年后相同土地的文化影响力,几乎是杯水车薪。这种历史的冷遇,恰恰为传教士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尽管这种准备从表面看是历史的一次偶然机会,但所谓偶然中酝酿着必然,这样的机会一旦被抓住演变出一段历史的记忆,将产生出举足轻重的历史影响。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没有186

5、0年太平天国运动对上海西南地区的冲击,如果不是青浦离开上海太远且“地气卑湿,欧洲人易染瘟疫”的缘故,但假设并不能取代宗教力量的介入、渗透,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与通商口岸的开埠,本就决定了各种西方文化会借助战争所提供的客观“便利”进入中国,再上溯到鸦片战争前,众多传教士,比如郎世宁、南怀仁,乃至更早的利玛窦,均已在中国开始了传教活动,并部分有效地带动了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发展。因此就这段历史背景而言,历史已经走到了一个逐步将各种封闭国度拉入经济政治与文化全球化的阶段,就中国而言,其经历的是“被拉入”的被动过

6、程,无论是器物层面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经济政治层面的改革,本质都在应对某种历史之必然,于是乎上海的开埠与第一块租界的诞生饱含着屈辱的必然,那么徐家汇的被开发也在情理之中,其位于法华泾与肇家浜的交汇点,连接远郊与中心城区,交通便利,且环境宁静美丽,没有偏僻乡野的恶劣气候,自然为日后的宗教与文化事业提供了出色的地理条件。...西方传教士在土山湾所建立起的各式建筑基本是宗教性质的机构,比如土山湾孤儿院,以收养各种被中国贫穷家庭所抛弃或寄养的婴儿,力求将他们培养成为教徒,在一个异教地区推广教义。直至20世

7、纪60年代土山湾的事业终结之前,其基本的职能始终没有背离这一的初衷,正如法国人费赖之参观土山湾孤儿院后所感:“天主的圣宠在这些从泥泞道路上拾来的、粗野的、由逆性反常的、被满脑子教外思想的父母抛弃或出卖的孩子们身上明显地表现出来。人们看到,就是这批孩子却能修到了忠诚服务、自我克制等种种美德,真可与我们法国最好的学生并驾齐驱,同受尊敬。我们的基本目的已达到了。”摘自费赖之:《lesmissionsCatholiques》,张晓依译,1873年4月11日周五第210期。这是一种“目的”,所有的宗教实践会围绕着

8、教义展开,教义传达的理念蕴含着各种美德,同时又在提出创造着适宜表现诸种美德的恰当的形式,以此来浸淫、感染、引导孤儿们获得对宗教理念的理解与信仰,理念是超越性的,而呈现理念的表现形式则是经验性的包含、隐藏着宗教艺术出现的可能,虽然要求超验性的观念“就其同时包含着客体的现实性的根据而言”(康德14)——目的,似乎有些过分,但情感的传达却变成了可能,就这一点而言既变成了传教存在的合理辩护,又成为了宗教艺术出现的前提,这种前提则不应该再是站在假设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