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word版

《家庭教育的》word版

ID:34328483

大小:44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5

《家庭教育的》word版_第1页
《家庭教育的》word版_第2页
《家庭教育的》word版_第3页
《家庭教育的》word版_第4页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的》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家庭教育的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想得到理想的效果,必须根据家长和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目标和任务,有了明确具体的家庭教育目标和任务,还应遵循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其共同点。一是教育实践活动本身有其一般性规律;二是教育对象都是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有他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因此,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某些原则对于家庭教育也是适用或可借鉴的。这里主要从家庭教育本身的性质、特点和任务的角度,强调几个原则:1.角色平等原则家长要把孩子当大人一样平等相待。在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儿女虽然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但是,从社会学角度看,彼此都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各人都

2、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彼此应该平等相待,尊重对方的人格和尊严,在家庭中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不应该用封建家长式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或者唯家长正确而剥夺孩子的发言权。家长要孩子绝对服从家长的意见,哪怕是不正确的意见也要让孩子服从,是不尊重孩子人格的一种表现。2.主体性原则家长应把孩子当作学习的主人来看待。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年龄虽小,但他是受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中的各项活动,其教育效能的高低,都取决于孩子自身的自觉性、积极性的高低。所以,家庭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首先考虑到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学习和行动的积极性,让孩子能自觉自愿并积极地参与。对于孩子暂时不理解、不认识或缺乏兴趣的

3、事情,也应该进行说理教育,因势利导,不要采取强制办法逼迫孩子去做。对于孩子的一些越轨行为的惩罚或行为规范的约束,也应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骂孩子实际上会压抑孩子的积极性。3.活动性原则家长要让孩子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锻炼,而不是采用单纯的说教。孩子年纪小,好学好动是他的本性。人的心理品质不仅要表现在活动中,而且也只有通过他自身的活动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家庭教育中,不论是智力开发,还是人格和品德的培养,或者是身体素质的提高,都要通过孩子自身的实践活动来进行。只有通过孩子亲身的经历,才能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才有可能将外部动作转化为内部的心理,将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良好道

4、德品质。单纯的说教而无孩子亲身的实践,任何良好心理品质都是难于形成的,而且会形成只会说不会做的缺陷人。4.强化性原则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应及时给予肯定或否定。孩子出生后,对于世界上的一切几乎是陌生的。在他认识万事万物的过程中,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因此,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如果发现了错误应及时纠正。如果对的就应肯定和鼓励。对于其行为上的错误要及时地给予帮助,使他认识错误的危害,知道产生错误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孩子良好的智力和品德个性,只有反复地在这种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交替作用下才能得以形成。在对待强化原则上要防止的两种偏向:一种是忽视对孩子言行表现的强化,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既没有表扬,也没有批

5、评,让孩子自己去摸索。这种做法可能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但是也可能导致认知水平不高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孩子出现行为上的偏异,乃至误入歧途。另一种则是过分的重视强化作用,不论孩子的什么事情无论巨细都要管住,一点点小毛病也要挂在嘴上说个不停,而且往往是批评指责多于表扬鼓励。这种做法看起来是为了爱护孩子、关心孩子、严格要求孩子,实际上却是不相信孩子、不尊重孩子。正因为这样,许多孩子特别反感唠唠叨叨的家长,甚至故意与家长对抗。5.保健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家长应该把对孩子的保健与教育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我们说家庭教育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寓教育于生活,就是要做到保健中有教育,教育中有保健,使保健与教

6、育相互渗透、相互体现。家庭生活保健活动本身就包含有许多教育因素可利用,而对孩子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也都可以体现出对孩子的身心保健的要求。但是,目前许多家长却把保健与教育割裂开来,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要么就是重保健轻教育,认为只要养好身体就可以了;要么就是重教育轻保健,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孩子几天就成为天才,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负担。6.动与静相结合的原则在家庭既要保证孩子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性的游戏玩耍和参观等学习活动,又要有一定的静坐学习的时间,包括玩积木、积塑、下棋、弹琴、绘画、做手工、识字、看书、做作业、学手艺和技术等。我国传统教育中,对幼儿是“重动轻静”

7、,而对中小学生则是“重静轻动”,这都是一种不良偏向。正因为幼儿园“轻静”的学习训练,所以上了中小学难于适应“重静”的学习要求。动与静结合不仅是生理上的要求,可以减少疲劳,保持身心平衡,而且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气质特点,对于中小学生和幼儿,都必须做到动与静相结合,只不过是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动与静的比例上有所不同。在家庭教育中,幼儿只有动的学习活动而缺乏静的学习活动,可能会变成“野孩子”,难于适应中小学的学习常规的要求。相反地,如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