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省份道地药材分布和地缘政治格局关系

中国边疆省份道地药材分布和地缘政治格局关系

ID:34340191

大小:77.5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3-05

中国边疆省份道地药材分布和地缘政治格局关系_第1页
中国边疆省份道地药材分布和地缘政治格局关系_第2页
中国边疆省份道地药材分布和地缘政治格局关系_第3页
中国边疆省份道地药材分布和地缘政治格局关系_第4页
中国边疆省份道地药材分布和地缘政治格局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边疆省份道地药材分布和地缘政治格局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边疆省份道地药材分布和地缘政治格局关系摘要道地药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人文属性。文章从区域历史地理角度概述了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与广西等中国内陆边疆省份的地缘政治结构,阐述了上述省份道地药材分布与地缘政治结构之间的关系。道地药材严格意义上属于汉民族医药文化,与中原汉文化密切相关,中原王朝势力圈决定了道地药材的地域分布空间。边疆省份与中原汉文化密切的区域,道地药材记载时间相对较早,呈现出道地药材发展不平衡现象。道地药材分布与地缘政治格局的关系佐证了道地药材的人文科学属性与自然科学属性2个属性不

2、可分离,认识这种关系,有助于认识和发展边疆省份的道地药材。关键词道地药材;地缘政治结构;历史地理;本草考证收稿日期2012-12-21通信作者*郝近大,Tel:(010)64014411-2879,E-mail:jinda@sina.com;*黄璐琦,Tel:(010)64014411-2955,E-mail:huangluqi01@126・com近30年来,道地药材一直是中药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一些专家围绕道地型表现形式、生物学内涵、道地药材的形成机制、质量评价及鉴别等问题开展了研究与探讨[1-7]o黄璐琦

3、等认为道地药材不是个纯粹的自然科学概念,它同时还具有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8]。从《神农本草经》至今,道地药材至少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道地药材的分布格局既与药材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又与所分布区域的地理有关。如今,道地药材在全国分布的一个格局是:东部地区密集,而西部分布较稀疏;中原地区较多,内陆边疆地区较少。以云南为例,云南省已查明的高等植物约有1.5万种,约占全国高等植物的1/2;中药资源种数近6000种,约占全国的40%,居全国第一[9]。但是云南道地药材种类较少且历史相对较短。导致这种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4、此前国内学者关于道地药材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阐述其生物学机制,而很少从地理学视野探讨道地药材的分布现象。地缘政治结构即受政治制度与政治环境等要素制约的而形成的地理空间结构。习惯上,“地缘”一词专指全球问题,近年来也被引申为区域内部的行政区划结构,即区域的地缘政治结构[10]o对于古代中国社会来说,地缘政治结构是受地方行政制度与自然环境双重约束下所形成的区域空间结构,影响地缘政治结构最主要的政治因素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10]o自古以来疆域时有变迁[11]。本文从中国区域历史地理角度阐述道地药材的分布与区域

5、性地缘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认识道地药材的延续与变迁,以进一步发展和利用优质中药资源。1东北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与道地药材分布公元前4世纪,燕破东胡,在东北地区始置辽西(郡治在今辽宁省朝阳市附近)、辽东(郡治在今辽宁省辽阳市老城)等郡。秦统一后,对东北的统治沿袭了燕国之制。燕秦长城以南的东北南部,环境适宜,适合农作物生长,中原王朝在此设郡制县,随大批汉民迁入而逐渐演化为农耕区。两汉至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管辖范围略有变迁,但仍限于东北南部地区[12]。《名医别录》(480—499年)[13]记载人参:“生上党山

6、谷及辽东”。在郡县制地区的北面居住夫余、高句丽等少数民族,它们和中原王朝都保持隶属朝贡关系。该时期北方民族先后还有东胡、肃慎、鲜卑等,但高句丽与辽东郡相邻,主要活动于东北南部,因此,这时期的《本草经集注》(约536年)[13]中高句丽作为道地药材的产区多次被提及,如人参:“俗用不入服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次用高丽,高丽即是辽东。”五味子:“今第一出高丽,多肉而酸甜。”细辛:“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华阴、高丽者。”隋朝在东北施行的州县制仅局限于辽河以西。唐朝初年伐辽东、平高丽,置安东

7、都护府。唐朝在东北地区建立都护府、州、县地方行政体制的同时设置羁縻府制[12],建有渤海、松漠都护府。唐《药性论》(约627)[13]记载人参:“次出海东新罗国,又出渤海。”公元8〜12世纪,辽东经历渤海国、辽、金等少数民族统治。这种格局并没有阻碍药材交易,宋代人参仍来源于辽东地区,如《开宝本草》(约974年)[13]:"见用多高丽、百济者。”此外,辽东地区及东北亚各国还通过海陆与福建有频繁的交往,据考这些交往始于唐,经五代,在宋达到高潮[14]。《本草图经》(1061年)[13]就记载了人参经福建来到中原的

8、情景:“又有河北榷场及闽中来者,名新罗人参。”元、明时期,辽河流域实行与内地类似的路、府、州、县地方行政建置,而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实行军事化的驿站制和都司、卫所制。不过以辽东都指挥使司和奴儿干都司为指挥系统的一系列都司、卫、所城池,多数集中在今辽东省境内,军事地位占绝对的主导。因此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药材产地没有详指。明《本草纲目》(1578年)[15]中仍然只记载了人参“今所用者皆是辽参”;关于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