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ID:34395280

大小:4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3-05

中国传统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_第1页
中国传统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_第2页
中国传统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_第3页
中国传统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_第4页
中国传统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摘要】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德目之一。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历代先贤对它的阐述和强调也不绝于世,他们主张,“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左传·禧公二十五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贞观政要·诚信》),“君子不保,惟在于诚信”(《旧唐书·魏征传》)。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诚信”逐渐侵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先秦开始,“诚信”作为一种道德思想、观念、情感、意志、信念为诸子百家所认同。在他们看来,“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2、诚信,国之大纲。”因此,中国古代的贤能圣哲都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否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后世漫长的文明历程中,诚信成为所有正直诚实、进取勇敢的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支撑点,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个成员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而且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深层道德意识,成为中国人立身兴国的根本。【关键字】诚信;传统;现代;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体系,自思、孟为代表的第二代儒家学派从本体的角度对诚信做了阐述之后,诚信不仅是人际交往的道德要求,而且被看作是立物、立事、立人、立身之本,是一种道德精神,也是人

3、的道德品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思维路径。真实无妄之谓诚,言而有实之谓信,诚为信之本,信为诚之用。信不仅是一种言语或者承诺的真实,更是本心之真,本性之真。它不是求信于人,不是求人所信,而是尽己、即尽言、尽心和尽性。并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鞭策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做一个诚实守信的文明人。那么,“诚信”体系也被一代代的文人学士所阐述、发展。一、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发展的历史渊源“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先哲共同信守的道德原则,是优秀的传统美德之

4、一。春秋末期,鉴于奴隶制礼坏乐崩,诸侯蜂起,巧诈风行,所谓“春秋无义战”的局面,道家老子率先倡言“信德”。他指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认为诚信是一种朴实无华的美德,不是华美的词语;天下缺乏诚信,就由于当权者的不诚信。因而他主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儒家创世人孔子更是把诚信作为其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他提出:“自古皆有死,明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指出诚信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不仅如此,它还是治国的基本出发点,“导千

5、乘之国”,应该“敬事而信”。认为“主忠信”,“言而有信”是“成事”的前提。墨子说:“言而信者,行不果”。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韩非子说:“巧诈不如拙诚”。管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先秦思、孟为代表的第二代儒学,更是把“诚”当作天道,把“思诚”当作人道,认为做到诚乃是人生之大乐。以荀子为代表的第三代儒学更进一步提出了“诚信生神”、“诚信如神”的命题。自秦至汉,随着独尊儒术思想路线的确立,信道德被统治阶级钦定为“五常”之一,被认定为保证“仁、义、礼、智”得以推动的基础和前提,其地位直至封建王

6、朝的没落而未动摇。这种情况说明,诚信之德,不仅内含着一种社会各时代、阶级、社会群体所共同需要和认可的价值,并且还有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谈知人之有七条标准,其中“诚信”就是人的道德标准之一,“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集·将苑·知人性》)。隋唐时期,在诚信观念上,其理论性、系统性虽然不如先秦诸子百家和后来的宋明理学家,但在统治者讲信守信、以信来经邦治国方面,在我国道德史上最为典型。可以说,唐代的信德观念在唐太宗李世民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到了宋明时期,“理学”的兴

7、起使得“诚信”观念又一次被重视起来。理学奠基者周敦颐,以“诚”作为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认为“诚”乃“五常之本,百行之源”(《通书·诚下》)。张载也十分注重“信”,他说:“诚善于心之谓信,充内形外之谓美,塞乎天地之谓大。(《正蒙·中正》)程颢、程颐兄弟对“信”也持肯定、赞美态度:“圣人言忠者多矣,人道只在忠信。不诚则无物……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说:“信者,言之实也。”又说:“人道惟在忠信,‘不诚无物’...。人若不诚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原,更有甚底!一身都空了。”王安石进一步阐发了

8、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观点:“信者,性也。言近于信,则极天下之至顺。故言之信者不美。”“言之美,则不能近于性矣,故美言不信。”(王按时《老子注》,转引自彭耜纂集的《道德真经集注》)资产阶级革命家陈天华,面对中华民族的危亡,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反思,感到封建时代的伦理道德已不再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信德规范也必须被赋予新的内容,比如商业上的“诚实无欺,人人信得过”,这样才能给予这一道德规范以新的活力。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将传统的道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