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伦”说与和谐文化

“五伦”说与和谐文化

ID:34419969

大小:32.1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6

“五伦”说与和谐文化_第1页
“五伦”说与和谐文化_第2页
“五伦”说与和谐文化_第3页
“五伦”说与和谐文化_第4页
资源描述:

《“五伦”说与和谐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五伦”说与和谐文化冯天瑜保持民主与权威之间的适度张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这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中华传统文化为解决此一难题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一近20年来,“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这首先集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诸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突现为紧迫课目。然而,人类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外,还必须追寻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协和共生,求得人际关系的健全发展。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互动共济的人伦理念值得借重,这种理念集中体现在“五伦”说之中。自汉代以来,人们习惯于将“三纲”说与“五伦”说并列论之(所谓“三纲五常”),视作必须遵循的“纲

2、常名教”。至近代,它又被一概列入“专制纲常”,在“旧礼教”名下加以抛弃。这种对“三纲五常”的褒扬与贬斥,都失之笼统,其实,“三纲”说与“五伦”说虽然都是宗法制度的产物、宗法观念的表现,有着相通性,但二者又颇相差异,应当予以分梳,区别对待。人称中华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指的便是中华文化用力于探讨尊卑、男女、长幼等人伦关系,有单向独断论和双向协调论两说,形成两种传统:一种传统,表现为“三纲”说,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孔颖达疏引《礼纬•含文嘉》),认定尊者、长者拥有绝对权威和支配地位,卑者、幼者唯有屈从的义务。这种单向独断论的绝对主义伦理观念构成专制政治的伦理基础,是长期桎梏民众

3、的精神枷锁。另一种传统,表现为“五伦”说,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其间包含着人际间的温情、理解和信任,而且是相对性、双向性的要求,追求人际间的和谐共处,体现了阴阳彼此依存、相互为用的中国哲理灵魂,昭显了“仁者爱人”、“交相利,兼相爱”的中华元典精义。以君臣一伦而言,“五伦”说对君与臣两方面都提出要求,《孟子•离娄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反复劝导国君“保民而王”(《孟子•梁惠王上》),荀子则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4、的警告,八百载后唐太宗与魏征君臣对中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论承袭于此。至于夫妇一伦,“五伦说”则以“义”为标准,“夫妇以义事,义绝而离之”(司马光:《家范•夫妇》)。“夫不义,则妇不顺矣”(《颜氏家训•治家》)。这里强调的也是一种双向性要求。在父子一伦上,主张“父慈子孝”;在兄弟关系上,主张“兄友弟恭”,也是双向要求;朋友关系则讲究互利互助,“交友之旨无他,彼有善长于我,则我效之;我有善长于彼,则我教之。是学即教,教即学,互相资矣”(王肯堂:《交友》),倡导朋友间互相取长补短,推崇的仍然是双向互济关系。梁启超慧眼卓识,将“五伦”的精义称之“相人偶”,也即人际间对偶关系的相敬互助。这种

5、对人际间在权利与义务两方面提出双向互助性要求,以形成较为和谐的人伦关系,在利益驱动的现代社会尤其显得宝贵与急需。东亚国家、地区20世纪下半叶创造经济奇迹,除利用最新科技成就,借用西方市场经济的竞争与激励机制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东亚伦理的人际和谐精神得到现代式发挥,将企业和社会组合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命运共同体”,使管理者与劳作者在“和”的精神凝聚之下,形成长久、牢固的“合力”,而不是短暂的利用关系。这正是对东亚和合精义的创造性发挥,暗合了《孟子•公孙丑下》的名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暗合了《荀子•王霸》的名论——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与佛教的“丛林共住

6、精神”也彼此契合——在管理架构上“各守其份,各尽其职”;在生活上,以众靠众,实践互敬互勉、无诤共住的和合僧团精神,共同遵守“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此皆为可久可大之道。二“三纲”说与“五伦”说的生成机制有性质之差,成说时代有先后之别。大体言之,“五伦”说形成于先秦,是宗法封建时代(本义上的“封建”,而非泛化的“封建”)的产物,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蕴蓄着血亲温情,讲究的是“情理”;“三纲”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酝釀于战国,形成于秦汉,是宗法专制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君主专制覆盖下的垂直式独断,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等级式威权以及下对上的

7、无条件屈从。人类在跨入阶级社会之前,经历了漫长的无阶级的氏族社会,其间孕育了氏族内部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原始民主,在跨入阶级社会初期,如中国的商周时代建立的宗法封建社会,还保留着若干原始民主的痕迹,并在两周历史条件下演化为“民本”说与“五伦”说。而“三纲”说定形于秦汉以降的专制君主制时代,其强势的独断论为专制帝王和其他尊者、长者所喜好、所运用,虽然受到历代民本主义者和异端思想家的批判,然其主流地位从未动摇。时至近代,“三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