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与聊斋俚曲——兼论《仇大娘》与《翻魇殃》

《聊斋志异》与聊斋俚曲——兼论《仇大娘》与《翻魇殃》

ID:34434683

大小:288.9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6

《聊斋志异》与聊斋俚曲——兼论《仇大娘》与《翻魇殃》_第1页
《聊斋志异》与聊斋俚曲——兼论《仇大娘》与《翻魇殃》_第2页
《聊斋志异》与聊斋俚曲——兼论《仇大娘》与《翻魇殃》_第3页
《聊斋志异》与聊斋俚曲——兼论《仇大娘》与《翻魇殃》_第4页
资源描述:

《《聊斋志异》与聊斋俚曲——兼论《仇大娘》与《翻魇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5卷第1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O1O年1月V01.25NO.1JournalofXu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JAN.2O10《聊斋志异与聊斋俚曲——兼论《仇大娘》与《翻魇殃》郑秀琴(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摘要:蒲松龄在晚年创作了大量俚曲,其中有七部的题材与《聊斋志异》中的小说相同。他写作与小说同一题材俚曲的目的是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文艺形式对村庸市媪进行教化,表现的主题都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充满了对整个社会和底层人民的关注。作家还特意选择了俚俗的语言进行创

2、作,为后人改编《聊斋志异》奠定了家庭化、世俗化的基调。关键词:聊斋志异;聊斋俚曲;寓教于乐;《仇大娘》;《翻魇殃》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571(201O)01-0035—04蒲松龄在晚年致力于将《聊斋志异》中的一些俚曲《慈悲曲》开头的《西江月》词中和蒲箬所作的作品改编为俚曲。终生困居场屋,政治和经济地位《清故显考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柳泉公行述》一文中低下使他能够了解社会底层人们内心的痛苦,体察给出了答案。他们的爱憎;他的正直和仁爱之心使他能够对广大《慈悲曲·西江月》:百姓的悲惨命运产生深切的同情;残酷的现实使他别书劝人孝弟,俱是义正

3、词严,良药苦口吃着认识到只有这些人,才是自己真正的知音。他从这难,说来徒取人厌。惟有这本孝贤,唱着解闷闲些受苦受难的人们身上看清了社会的真面目,这也玩,情真词切韵缠绵,恶煞的人也伤情动念l_1]。给他创作俚曲以新的灵感和动力,使他的作品已不蒲箬在《清故显考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柳泉公再只是个人感情的寄托,而是充满了对整个社会和行述》中写道:底层人民的关注。这些俚曲中所表现的主题都是普如《志异》八卷,渔搜闻见,抒写襟怀,积数年而通百姓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家庭问题在俚曲成,总以为学士大夫之针砭;而犹恨不如晨钟暮鼓,中成为他关注的焦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问可参破村农之谜

4、,而大醒市媪之梦也;又演为通俗杂题也就是社会问题,尤其是奉养父母、婆媳关系、嫡曲,使街衢里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其救世婆庶关系、邻里关系等,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不仅心,直将使男之雅者、俗者,女之悍者、妒者,尽举而给家庭带来灾难,也是滋生贪官污吏和黑暗腐败的陶于一编之中。呜呼!意良苦矣l_2!社会基础。为此蒲松龄以极大的热情设计并塑造了这是对蒲松龄扬善惩恶救世婆心的确切阐释,各种类型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或使说明了他写作与小说同一题材俚曲的目的,即是用人同情,或使人憎恨,或使人快乐。他怀着一颗真挚一种寓教于乐的文艺形式对村庸市媪进行教化。的救世婆心,

5、真诚赞美正面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仁孝《志异》是文言作品,在乡间无法普及。为使村农市礼义信的美德,同时又对那些不肖之子、贪官恶棍、媪了解自己的主张,作家特意选择了和他们的生活妒妇悍妇进行了无情地揭露与讽刺,唤起人们对社关系密切、并容易为他们接受的题材,并选择了通俗会黑暗和世风日下的痛恨。化、口语化、个性化的俚俗语言进行创作,这也为后蒲松龄对这些题材进行了“一题两做”,他为何人改编《聊斋志异》奠定了家庭化、世俗化的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就同一题材重复创作呢?在他的被蒲松龄改编为俚曲的小说在题材上具有一个收稿日期:2009—07—12作者简介:郑秀琴(1972-),女,天津人,

6、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35·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共同点,即它们所关注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与讴歌了他们执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如:《富贵神仙》、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乡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磨难曲》、《寒森曲》,其中《磨难曲》是这类作品的代问题更感兴趣,因此俚曲涉及家庭成员之问包括夫表作。妻、婆媳、兄弟、继母子之间如何相处、邻里之问如何《翻魇殃》改编自小说《仇大娘》。《仇大娘》写了相处、百姓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为普通这样一个故事:仇家的男主人仇仲“为寇俘去”,仇仲老百姓遇到的各种伦理问题找出了可供参

7、考的答叔叔劝侄子的继室邵氏改嫁,邵氏守节矢志不渝。案,教化意义与小说相比更为浓厚。《珊瑚》反映的仲叔私下把她卖给一个大户,被素与仇仲有隙的魏是婆媳关系,提倡婆婆要慈祥宽容,儿媳要孝顺,家名得知,恶意中伤邵氏,此事于是告吹。邵氏却因名庭中要尊老爱幼;《张鸿渐》写了一个普通的封建社节被污大病不起。魏名趁机挑拨仇家长子仇福与母会知识分子因为正义之举被害得妻离子散、流离失亲和兄弟分了家,还引诱仇福赌博,使仇家败落。仇所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商三官》和《席方福钱财用尽,不得已把妻子姜氏卖给恶霸赵阎罗,姜平》都是揭露官府和当地乡绅狼狈为奸、横行乡里的氏自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