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秀山-哲学作为创造性的学问

叶秀山-哲学作为创造性的学问

ID:34451852

大小:64.4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6

叶秀山-哲学作为创造性的学问_第1页
叶秀山-哲学作为创造性的学问_第2页
叶秀山-哲学作为创造性的学问_第3页
叶秀山-哲学作为创造性的学问_第4页
叶秀山-哲学作为创造性的学问_第5页
资源描述:

《叶秀山-哲学作为创造性的学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哲学作为创造性的学问我们仍然要回到反问哲学自身的问题上来:哲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哲学”在其初创阶段一一古代希腊是指这样一种学术活动:它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自己的特殊的对象,观察、研究这种对象,掌握它的特点、性能,然后可以更好地利用它;“哲学”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对象”,而又好像拥有一切、全体的对象。“哲学”的“对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至大无外”、“至小无内”,通通在“哲学”的视野覆盖之下,哲学的对象无所不在。我们看到,古代希腊的贤哲们果然创建了他们的“宇宙论”和“原子论”,而二者也都遇到了各自相应的困难。    于是人们想到,“哲学”原本是“爱智”,

2、是对“智慧”的一种热爱和追求。这就是说,做哲学的有一种“爱好”,他“追求”的“目标”不是金钱、名誉、地位,而是“智慧”。这的确是一种很特别的“爱好”,因为我们通常说到的“追求”、“爱慕”,大多发自一种“情感(情欲)”,但“智慧”却是“理性”的,是一种“理解力(verstehen,understanding)”。我们说一个人“聪明”和说一个人“力气大”有很不同的意义。    从这里我们想强调的是:在“哲学”的原始的“爱智”含义中,已经孕育了“爱好(爱)”同样也可以是“理性”的这层意义在内。然而,我们发现,对于“爱(感情)”这种深层次的理性意义,不论在古代还是现在,恰

3、恰经常被忽略。    我们从近代说起。    我们知道,欧洲哲学从近代开始,力图把“理性”和“感性”的东西分别开来,出了一些有很大贡献的二元论者。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笛卡尔从“怀疑”入手,把“感性(知识)”排除出去,或者悬搁起来,认为“我”的一切“感觉”不能“证明”“我”“存在”,而只有“我”的“(在)思(想)”,才能“证明”“我”的“存在”。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sum)”虽说有中世纪本体论的传承,但在当时应是一种发聋振聩的命题:它似乎和“常识”完全相反。在常识看来,凡被“我”“感到”的,无疑是“实在”的,如今你却说它是“非实在”的

4、,反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会是“实在的”,这是一种奇谈怪论。    难道“眼见”不是“实”,反倒“耳听(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是“实”?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之所以没有被“常识”的嘲笑所埋葬,正说明它有自己的意义。尽管人们可以批评,而事实上后来这个命题也确实受到了许多应有的批评,但人们却不能不“认真”对待它所提示的意义:原来,“思想(理性)”和“存在(感性)”是有着深层次的联系的,甚至“思想(理性)”竟然被利用来“证明”“存在(感性)”,不是“感觉”是“思想”的“根据”,相反,倒是“思想”是“感觉”的“根据”。    康德是批评笛卡尔这个

5、命题的,他说,“思想”是“理性”,“存在”是“感性”,二者有“原则”的区别,绝不允许混淆它们的“界限”。于是康德成了另一种类型的二元论者。    康德批评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所用的理由是不能以“思想”“证”“存在”’“脑子里的钱”不等于“口袋里的钱”,是大家所熟悉的。然而,就康德哲学来说,这个批评有一个前提:“存在”不是“属性”,“存在”不是“宾词”。这就是说,只有涉及不是属性的“存在”时,我们才不能用“思想(理性)”来“证明”其“实在性”和“可靠性”,而一切的“经验属性”,在康德看来,必定也只有用“思想(理性)”来“证明”其“可靠性”、“实在性”。这就是康德著名

6、的一切“经验知识”之可能性的理论。正是在这一点上,康德把自己和包括笛卡尔、休谟在内的怀疑论区别了开来。    事实上,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工作重点在于论证各种经验“属性”之间“关系”之“知识”的可靠性,也就是“科学知识”的可靠性、真理性。然而,在这一点上,在论证经验知识的可靠性上,康德所依靠的理由,仍不出笛卡尔左右,即仍是以“思想(理性)”“证(明)”“感性(经验知识)”。康德的意思是:关于感性经验对象的知识之所以可靠,乃在于有理性的先天形式(apriori)的建构(constitute)作用在内。请注意,“理性(思想)”在康德那里,成了“形式”的东西,好像是些

7、条条框框(律,law,Gesetz)。这些条条框框本身并不能构成知识,只有和感觉的材料结合了起来,才能成为“科学知识”。在这里,康德告诉我们,“科学(知识)”,必定要有感性的东西,只讲“形式”的“逻辑”,不是“科学”,因为它不涉及“感性”的材料;而只有“科学知识”才有“真理性”、“现实性”问题。形式逻辑如此,那么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哲学”又何如?    按传统,“哲学”对任何东西都“爱好(研究、探究)”。“哲学”研究“存在(作为存在)”,研究“世界作为一个全体、整体”,研究“无限”。康德说,这些东西都不可作“经验直观”,因而“哲学”不可能成为一门“科学”——“形而上

8、学何以可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