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的演变及其流派特色

中国古筝的演变及其流派特色

ID:34470419

大小:762.7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6

中国古筝的演变及其流派特色_第1页
中国古筝的演变及其流派特色_第2页
中国古筝的演变及其流派特色_第3页
中国古筝的演变及其流派特色_第4页
中国古筝的演变及其流派特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筝的演变及其流派特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5期双月刊2014年9月出版中国古筝的演变及其流派特色詹皖(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摘要: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特有民族乐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筝在各地的民歌说唱戏曲艺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与各个地区的器乐相融合,形成了秦筝陕西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近代以降,又产生了蒙古筝派、朝鲜伽耶琴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浙江筝派,最终形成中华筝乐流派纷呈、风格多样、相互争奇斗艳的局面。关键词:筝;古今;演变;流派中图分类号:J6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2、73-2359(2014)05-0089-07[3]299筝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乐器之一,被誉为“仁东汉应助的《风俗通》:“筝,五弦筑身也。”由于筑[4]227者之器”、“众乐之师”,历千年而不衰。早在春秋战国在战国以后逐渐失传,难以明确认为筝弦紧音时期,筝已在秦地盛行,故被称为“秦筝”、“古筝”,还高,发音清脆洪亮,音响铮铮而得名,是对筝之为筝曾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在漫长的理由解释。一说“后夔创制”。晋人陶融之妻陈氏的的发展过程中,筝与各个地区的民歌说唱戏曲器乐《筝赋》,曰:“后夔创制,子野考成。”夔是舜时

3、乐官,等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曾创造了很多乐器。另一则说:“钟子授筝,伯牙同节,唱《葛天》之高韵,赞《幽兰》与《白雪》。一、古筝的起源与传布先秦时,筝已经流传南北方各国。《史记·李斯列筝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争瑟为筝。宋传》第八十七卷记载: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下令代《集韵》中载有:“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驱逐外国客卿,李斯就此上呈《谏逐客书》:“夫击瓮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二人争瑟,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由争夺而产生了“筝”。在日本筝史里则是秦始皇的郑、卫、桑间、

4、昭、虞、武、象者,异国之音也。今弃击瓮[5]2543两位爱姬,因争二十五弦瑟而破之,传入日本的是十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二弦筝,传入朝鲜的是十三弦筝。一说是蒙恬造筝。说明当时筝与瓮构成“真秦之声”,且在秦地广为流《隋书·音乐志》云:“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作传。齐鲁之地亦流行弹筝,《战国策·齐策》记载:“临[1]375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击筑,弹筝。”[6]520者也。”西晋傅玄《筝斌》:“筝,以为蒙恬所造。”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1979年江西贵溪仙水岩崖墓出土两件战国

5、木制十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三弦筝,1991年11月江苏吴县长桥镇长桥村发掘[2]852出战国时期筝一件,可知这一时期筝已传入南方各加十三弦。”一说是筑为筝源。筑为筝源最早见于收稿日期:2014-04-20作者简介:詹皖(1962-),男,江苏海安人,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南通大学南通民间音乐研究所主任。89詹皖地,并成为王宫贵族们娱乐的重要乐器。“端方修直,天隆地平”;傅玄:“弦柱十二,拟十二据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六《筝》“筝谨按《礼·乐月”;阮璃:“柱高三寸,三才具也”;贾彬:“列柱参差,记》:‘筝

6、,五弦、筑身也’”,说明筝在初始时,应是用招摇布也。”大约在梁陈之际十三弦筝逐渐兴起。这竹制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战国时期逐渐出现一时期出现了外观不同的筝,如钿筝,玳瑁筝,以及了木制筝,既有五弦,又有十二弦及十三弦。金弦、琼柱的设计。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弹筝家,如两汉时,筝进一步流行和普及。西汉宫廷已普三国魏文学家曹王等人,邯郸女子秦罗敷等。其中吕遍用筝为乐府服务,一些王公贵族,文人骚客为之布曾将筝乐用于军事行动中,“布知之,使于帐中鼓[7]785倾倒,竟相习弹,蔚然成风。候瑾《筝斌》说:“享祀祖筝,诸兵卧,布出帐去,兵不觉也”;南朝

7、宋时何承先,酬醉嘉宾,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天因“能弹筝,上又赐银装筝一面”。[7]785矣。”桑弘羊在《汉书·盐铁论·散不足》记曰:“往到了隋代,十三弦筝在雅乐中的地位完全确立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这说明民了。隋文帝开皇雅乐中首见载有十三弦筝的使用。隋间的音乐活动以弹筝、击缶为主。代筝的演奏中也用了移柱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五弦筝在西汉宫廷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当时柱”和“调宫商于促柱”。受到王公贵族的喜好。东汉时期,十二弦筝已较为流唐代,筝艺进入了鼎盛时期。筝在唐代音乐中广行,且筝乐表现丰富。东侯瑾《筝赋》

8、记有“於是急弦泛使用,如用于礼乐之雅乐中。九部、十部乐中的“清促柱,变调改曲”,说明筝出现了转调,是采用移动筝商乐”也都应用了筝,当时筝有宫、商、角、羽四调,临柱来转调的。时移柱可转二十八调,燕乐的兴盛给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