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秋——解读那一轮圆月

文化中秋——解读那一轮圆月

ID:34472315

大小:2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6

文化中秋——解读那一轮圆月_第1页
文化中秋——解读那一轮圆月_第2页
文化中秋——解读那一轮圆月_第3页
资源描述:

《文化中秋——解读那一轮圆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化中秋——解读那一轮圆月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民间传统节日渐被淡化或被西洋节日取代了。有的只是成为休大假、旅游的借口,或者是商家促销的造势理由之一。然而中秋节却因其独有的品味深印在人们心中,城市乡村年年盼月圆。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那些远离家园的游子,每到此时,就会借月寄情:成功者要与亲人分享喜悦,落寞者也期望从远方的亲人那里寻求慰藉。中秋,已成为中国人的心理无意识,成为文化的遗传基因,从古至今,越发明晰地显示其对于国人心灵的安抚意义。今年中秋,我们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那一轮圆月。 [历史篇]拜月赏灯上千年民间中

2、秋赏月活动大约从魏晋时期开始而盛于唐宋。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到了晚上,酒楼里丝竹箫管并作,人人争相登而赏月。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于天明。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馔,欢度中秋。除了拜月之外,中秋节还有赏灯的风俗。《武林旧事》记载杭州的中秋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江浙一带还流行放一种羊皮小水灯“一点红”,中秋之夜,江面上布满了数十万盏灯,有如天上繁星。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欢,并非纯粹为了观赏。元朝虽

3、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习俗也大半沿袭汉人旧制。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每逢中秋,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清代流传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所以拜月成了妇女的专利。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记

4、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风俗篇]南北各异粤独秀除了吃月饼、赏灯等外,中秋时神州各地的风俗可谓多彩多姿,争奇斗妍。北方,河北河间县以中秋雨为苦雨,民间认为中秋节若下雨,当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陕西西乡县中秋夜男子要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人们不论贫富,必食西瓜。山东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社”。山西大同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还有守夜的习俗。江南一带,无锡中秋夜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

5、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在安徽绩溪,儿童中秋时打中秋炮。所谓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之发出巨响。江西婺源一带的儿童中秋以砖瓦堆成一个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之器具。夜间则内外皆点上灯烛,光辉可爱。在广东,除了在各大月饼种类中花样最多、制作最考究的广式月饼以外,还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元末时中秋节杀鞑子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头皮时仍称为“剥鬼皮”。旧时,南粤还有中秋节争购月光书

6、的风俗,“月光书”即中秋之夜所卖之木鱼书,妇孺争购以卜吉凶。中秋之夜,月华初升,卖者咸集于道,因讳“书”“输”同音,故高呼“月光赢”不止。粤北多在中秋节前后举行月姐歌堂,这是当地的民间歌节。参加者多是劳动妇女。她们于月夜相约至本村善歌者家中,摆出花灯供品,边唱边舞,边做各种游戏。各歌堂、各村寨间还互相邀请斗歌,一直斗到中秋节夜。不管是否已分胜负,大家都一起唱“送月姑歌”结束一年一度的月姐歌堂。  粤西化州县丽山、大岭一带乡间,还流行一种“踏月歌”的游戏。每逢星月皎洁的夜晚,特别是中秋节前后,青年妇女于月下摆茶煮酒,祭拜月神。然

7、后分成两组,开始驳诗连句,绘画唱歌。踏月歌的句格要求统一,尾句作结,即兴吟对,必须才思敏捷,方能胜任。妇女一直唱至深夜才尽兴而归。而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早在节前一个多月,著名茶楼饼家就开始了月饼大战。中秋当日,儿童提着各种灯饰,沿街嬉戏,尽情游乐之后散去。主妇则忙于拜月。有天台的在天台,无天台的在家门前,摆开八仙桌,焚香礼拜,贡品除月饼外还有柚子、柿子、香蕉、杨桃、油甘子、芋头等。拜月后合家围坐,分享各种贡品,外加炒田螺等,直到深夜。清代有《羊城竹枝词》云:“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馈送多,拜罢嫦娥斟月

8、下,香芋啖遍更炒螺。”在旧时广州,中秋之夕,许多人家还在楼台上竖一旗杆,饰以灯笼、彩旗、银铃等,俗称“竖中秋”。富家的悬灯笼或至数百,砌成“贺中秋”等字样,高可达数丈,家人咸集于台中,聚饮为乐。中等人家,则竖一旗杆,挂两个灯笼,自乐其中。有谚云:“八月十五竖中秋,有人快活有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