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艺术精神的自觉与明代诗学转向

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艺术精神的自觉与明代诗学转向

ID:34472335

大小:32.1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6

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艺术精神的自觉与明代诗学转向_第1页
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艺术精神的自觉与明代诗学转向_第2页
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艺术精神的自觉与明代诗学转向_第3页
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艺术精神的自觉与明代诗学转向_第4页
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艺术精神的自觉与明代诗学转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艺术精神的自觉与明代诗学转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与南宋以来诗学只是有文本转向的倾向相比,明代诗学明确地发生了文本转向,由原来以文学观念、创作理论为核心转向以文学文本的研究、批评为核心。诗学在明代明确发生转向,不仅是诗学自身发展逻辑的结果,更与明代较以往更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文人文学活动的实际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认为:明代文人在当时政治、经济环境下日渐凸显的个体意识促成其凝具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并且显示出自觉的艺术精神,是明代诗学转向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文化共同体;艺术精神;明代诗学  郭绍虞先生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书中,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发展划分为三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时期,一是文学观念

2、复古期,又一是文学批评完成期。从周秦到南北朝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隋唐到北宋,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南宋一直到清代,才以文学批评本身的理论为中心,而文学观念只成为文学批评中的问题之一。”他将南宋、金、元、明、清划归于文学批评(实际是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认为这个时期较之以往以“文学观念”为诗学核心,已经发生了变化,即诗学发生了转向,即“以文学批评本身的理论为中心”,这是很有见地的。事实上,这个时期的论诗者由经学家、个体作家向文学批评家与读者转变,诗学转向关注“诗歌文本”,并开始建构新的诗学样态。  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南宋、金、元还只是这种新的诗学样

3、态形成的准备期,还不能跳出旧有的窠臼,还明而未融,而明代则是形成发展期,清代是折衷与集大成时期。这表明,明代是中国古典诗学新的样态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与南宋、金、元时代诗学只是有转向倾向相比,明代诗学明确地发生了转向,由原来以文学观念、创作理论为核心转向以文学文本的研究、批评为核心。批评家从阅读、体验作品出发,对诗(兼及文艺散文)的形式层面包括由情感、文辞、美学风格等综合形成的诗歌格调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还对凝结在作品中的作家主体精神给予了深度关注,并在批评实践中发展出了相关的文学理论。这个时期,推崇文学经典的艺术精神也逐渐形成了。  当然,从诗学自身发展的逻辑来看,诗

4、学转向自南宋已有发端,而在明代才真正发生。诗学在明代明确发生转向,不仅是诗学自身发展逻辑的结果,更与明代较以往更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文人文学活动的实际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明代诗学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土壤。明代诗学社会土壤的特殊性,在于明代形成了高度极权的政治、似是而非的复古文化,经济繁荣滋生出了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的生产关系,这些对明代文人的精神生活与社会身份的定位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明代文人在文学、艺术领域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并且形成了自觉的艺术精神,文学经典意识日益突出。这又影响了明代诗学的发展样态。  一、文人的文化身份由缺失到回归  元朝末年

5、,由于政治腐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公元1352年闰三月初一,栖身于于觉寺的朱元璋前往濠州投奔郭子兴,开始了他漫长而艰险的戎马生涯。他1367年称吴王,1368年正月初四定鼎秦淮河,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史称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非常有抱负的帝王,他终生学习不辍,在征战的过程中,每到一处,就大力招揽儒士为他讲解经史。经过十几年的勤奋学习,朱元璋从粗通文墨到能小群儒,最后终于登儒学之堂室。他深知读书人在治国中的重要性,极力网罗。开国之初,在意识形态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主要是两浙儒士,他们承认元朝统治的正统地位,质疑明朝的合法性,不愿为之效力。儒士的不合作与正统性的困境使得明太祖

6、大为恼火,为此,他一方面大肆宣传天命论,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寻找根据,又大兴文字狱,迫使文人三缄其口;另一方面,兼任全民乃至儒士的精神导师,极力打压士气。  打压士气首先是黜落文人儒士“道之传人”的资格。文人儒士立足于世的根本是其“道之传人”的文化身份,此文化身份是他们保持自身人格独立、构建社会文化甚至为帝王师的资本,此文化身份一旦被黜落,他们将沦落为帝权的附庸。明太祖正是这么做的。他认为,既然自己对儒学已经登堂入室,那么真理的掌握者就不只是这些文人儒士了。从前文人儒士是他的老师,他要从他们那里转学圣人之道,而通过勤奋学习,如今他不但能够中积群言、比较是非,而且能够越

7、过后儒和先儒的繁辞疏注,直承圣经贤传之真旨。在实践中,明太祖确实能够圣心独运,取得了制礼的极大成功,就连那些持道自重的儒士也不得不服。反观那些儒士,则迂腐之至,常常不得圣心。所以明太祖认为文人儒士不过是圣经贤传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充满了各种迷误,因而他们根本不能以“道的传人”自居。明太祖又通过企图取消全国各地通祀孔子的惯例,取消孟子孔庙配享的地位,搞《孟子节文》等一系列事件打击士气,并且在精神上对文人儒士进行侮辱,肉体上进行摧残。《明史》载:洪武三年,“甲辰,李文忠克应昌。元嗣君北走,获其子买的里八剌,降五万余人,……壬申,李文忠捷奏至,命仕元者勿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