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博连读研究生new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博连读研究生new

ID:34484399

大小:112.3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6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博连读研究生new_第1页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博连读研究生new_第2页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博连读研究生new_第3页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博连读研究生new_第4页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博连读研究生new_第5页
资源描述: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博连读研究生new》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博连读研究生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适应面向信息化、面向国际化的集成电路及相关微纳米技术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科技知识和坚实的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理论基础,系统、扎实地掌握其理论、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微电子领域的发展动向,在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某研究方向上有深入的专门知识,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综述、写作能力,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和一门以上外国语,能独立地从事该领域的微/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和集成电路与微系统的教学、科研和高新技术开发工作,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学

2、制为五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六年。三、研究方向•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传感器与信息处理技术四、课程设置与学分数总学分不低于42学分(一)必修课1.学位公共课(不低于9学分)政治理论3学分第一外国语6学分计算机应用2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2.学位基础课(不低于6学分)高等半导体物理学3学分现代半导体器件物理3学分VLSI工艺技术3学分VLSI设计原理3学分•学位专业课(不低于9学分)半导体光电子学3学分射频电路与器件3学分薄膜技术与物理3学分信号处理方法3学分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3学分微电子机械系统3学分深亚微米器件物理与技术3学分SOC设计方法学3

3、学分4.学术前沿专题讲座(3学分)(二)选修课1.本专业课程(不低于9学分)半导体测量技术2学分数字系统设计与分析2学分模拟集成电路系统设计2学分新型实用传感器技术2学分深亚微米器件分析与优化2学分RTL编码风格2学分半导体中的光过程2学分RF一IC电路设计2学分密码学2学分薄膜材料与器件2学分2.跨专业或跨学科课程(2学分)建议课程:无线通讯系统2学分微波传输理论基础2学分生物、化学中相关技术2学分(三)学术讲座(2学分)1.作学术演讲至少两次2.参加学术讨论或者聆听学术报告至少30次(四)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2学分)教学或科研累计工作量40学时以上,社会实践累计工作量不

4、少于2周选拔方式•入学的硕士研究生本人、指导教师以及有关博士生导师的同意,在入学三个月内(或在第三学期)以书面形式提出硕博连读研究生的申请。两种方式遴选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应有同一标准。•由3人以上组成考核小组对申请者进行考核,与博士生导师一起进行师生互选。五、学习要求与考核方式1、课程学习要求应取得至少42学分,方可申请博士学位。考试或考核方式,可以采取学术报告、读书笔记、论文的形式。2、环节要求教学实践:为本科生授课,辅导,指导实验,批改作业及实验报告,指导本科生论文等。科研实践:参与科研项目,技术开发等3、科研训练与能力培养要求博士研究生:应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或本人独

5、立承担研究课题等科研活动,掌握科学研究的手段、方法和技能,提高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与水平。提倡和鼓励在校博士生申请各种科研基金,加强科研训练。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学术讨论和聆听学术报告,撰写有关摘要,笔记或报告。4、科研成果数量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4篇,其中1篇发表在SCI或EI杂志上(或者1项国家发明专利),3篇在国内核心刊物上,之后方能提出学位申请。六、中期考核在研究生入学的第3学期结束之前进行一次考核。若博硕连读资格考核不能通过者,将及时转为无线电物理专业的硕士,并按照对硕士研究生的要求,在三年内完成其学业。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要参加

6、资格考试,没有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者,不能进行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工作。在申请论文答辩前,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的审核,具体参见《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审核要求》第五条。七、学位论文要求1、选题: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结合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应用开发研,但须有自己的见解或特色。2、开题:组织开题报告。3、撰写:中文正文,中英文摘要,输入电脑并用A4纸打印。4、评阅与答辩:博士学位论文邀请校内外专家评阅和答辩,并实行预答辩制度,预答辩合格或修改合格后方可申请正式答辩,部分论文参加“双盲”评定。八、主要参考书目1.《ModernVLSIDesignSy

7、stemsonSiliconVLSICircuits》WaynewoIf2002bySci.Press&PearsonEducationNorthAsiaLimited.2.《DigitalIC--ADesignPerspective,JanM.Rabaey,1996,Prentice-Hall.3.《CMOSAnalogCircuitDesign》PhillipE.Allen,DouglasR.Holberg2002byOxfordUniv.Press,Inc.4.《PrinciplesofCMOSVLSIDes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