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美学与文艺思想

禅宗美学与文艺思想

ID:34486250

大小:138.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3-06

禅宗美学与文艺思想_第1页
禅宗美学与文艺思想_第2页
禅宗美学与文艺思想_第3页
禅宗美学与文艺思想_第4页
禅宗美学与文艺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禅宗美学与文艺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讲禅宗美学与文艺思想一、佛教的产生及基本教义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这个释迦牟尼是一种尊称,意即他是“释迦族的贤人”,他的名字是悉达多,意思是“目的达到了的人”,而他的姓是乔达摩,意思是“最好的牛”。12世纪末,阿富汗廓尔一带的穆哈默德君主极富扩张野心,他在统一阿富汗之后,又大举进攻印度,一直深入到恒河流域,消灭了取代波罗王朝的斯那王朝。13世纪初,把印度仅存的佛教超行寺也焚毁了,这个事件标志着印度佛教的灭绝。当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到中国之后,佛教在中国开始了其新的发展时期。佛教分为大乘小乘。“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

2、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这里需要简单地介绍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他是一位觉者、教主,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却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在释迦牟尼身上罩上了种种神话,奉其为彼岸世界的人格神

3、。同时又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其次,小乘佛教要求众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强调隐遁禁欲,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强调依靠佛的神恩和他力得救,强调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大乘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

4、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大乘开始把拯救他人的比丘称作是菩萨,也就是候补佛,而小乘则不承认菩萨。再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中观学派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瑜伽行派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

5、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槃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就佛教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

6、发展。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依史料记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大体而言,应是在两汉之际。从两汉之际到东汉末年的200多年是为佛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佛教在传播初期先是依附于儒家方术,到了桓灵之世又成为道教方术的补充物。直到汉魏之间,它才与道教明确分开。从曹魏代汉到隋灭陈,共计369年,这一时期总称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大规模汉译,佛教大规模发展。随着汉末儒家正统思想的崩溃,玄学开始兴起。所谓玄学乃是因为像何晏、王弼这样的名士喜欢清谈《老子》、《周易》诸书,立意玄远,故而名之。玄学“贵无”,而佛教之“性空”与此有契合之处。魏晋的佛教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中发展的。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

7、产生译人与译典最多的时期,其中尤以南朝为盛。22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近300年的战乱和分裂,一种以儒家文化为主,辅之以佛道的思想文化格局已经稳定下来。佛教凭着自己多种精细的哲学体系,在理论领域遥遥领先,几乎控制了所有思想领域,也深刻地渗透并改造着儒家的思维模式。到了隋唐时期,各类师说遂发展为大的宗派。大宗派的形成需要高度发达的寺院经济,前后一贯的学说体系,拥有相对稳定而人数众多的信仰者,以及保证师徒延续的法嗣制度。这些到了隋唐之际都具备了。陈隋之际,政治上由割据走向全国统一,天台宗首先在此时得以创立。在隋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