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地区中小震重新定位与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研究

川滇地区中小震重新定位与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研究

ID:34515393

大小:4.06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3-07

川滇地区中小震重新定位与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研究_第1页
川滇地区中小震重新定位与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研究_第2页
川滇地区中小震重新定位与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研究_第3页
川滇地区中小震重新定位与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研究_第4页
川滇地区中小震重新定位与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川滇地区中小震重新定位与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8卷第2期地震Vol.28,No.22008年4月EARTHQUAKEApr.,2008川滇地区中小震重新定位与速度3结构的联合反演研究1,213314马宏生,张国民,周龙泉,刘杰,邵志刚,夏红(1.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3.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36;4.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100049)摘要:通过震源与速度结构联合反演,利用2000年4月至2006年3月云南和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给出的P波初至走时资料,确定了川滇地区的三维速度结构,同时获得了川滇地区6642次中小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结果表明

2、:①川滇地区地震震源平均深度随震级增大而加深的特征明显,地震震级越大,震源深度越深,但震源下界不超过25km;②在瑞丽2龙陵、丽江2小金河以及龙门山等断裂带以西地区,震源深度偏浅,大多在15km以上,15km深度以下地震稀少;③川滇地区中小地震分布具有与强震相同的地壳深部介质背景,震源大多分布于正、负异常过渡区的速度相对较高一侧,而其下方主要为低速异常分布。关键词:川滇地区;联合反演;重新定位;速度结构中图分类号:P3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274(2008)0220029210引言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形式,地震震源分布是研究孕震环境、深部结构以及强震成因的

3、重要基础。震源位置的精度主要受到台网布局、可用定位震相、到时读数精度以及地壳[1],[2]速度结构模型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常规的地震定位方法大多源于一种线性的绝对定位[3]方法,该方法对初始值的依赖性较大。为减小速度结构误差的影响,许多学者提出并采[4~12]用相对地震定位方法在不同区域给出了一些构造意义更为清晰的小震定位结果。[13~16]随着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发展,大量三维地壳速度结构模型为地震定位提供了[17]极好的研究基础;Smith等研究表明,三维定位结果相对于一维模型结果,定位偏差可[18~20,14,21~23]减少40%左右。震源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方法的提出与应用

4、,使得我们在提高定位精度的同时获得区域内三维速度分布,这为孕震环境解释又提供了物理基础。川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受高原隆升、物质侧向挤出影响,活动断裂发育,新3收稿日期:2007210215;修改回日期:2008201221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C01B02201202)作者简介:马宏生(19762),男,新疆和静人,副研究员,2007年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地震预报、地震学及地球动力学等研究。©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5、www.cnki.net30地震28卷[24~30]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本文采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方法对川滇地区的6642次中小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并对重新定位后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速度结构特点,初步探讨了川滇地区的孕震介质环境。1地震定位1.1资料本研究的范围为21°~34°N,97°~106°E,主要涉及川西、滇中、马尔康、保山—普洱等活动块体以及扬子块体(含四川盆地)的一部分。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使用的地震走时资料来自云南、四川区域地震台网(数字,模拟)以及中国地震局2004—2005年在南北地震带新建的若干数字地震台。为确保三维速度结构反演中

6、有足够多射线的均匀覆盖和高精度的数据,采用了以下原则对数据进行筛选:①定位精度为1类的地震;②所选用的地震至少被3个台站记录到;③最大的走时残差不超过3.0s。最后挑出2000年4月至2006年3月由205个台站记录的7529次地震共58828条P波射线数据(图1)。图1川滇地区2000—2006年区域地震分布(a)与台站分布(b)1.2定位方法[14]本研究采用网格方法对速度模型进行模型参数化,在平面上将研究区划分成0.5°×0.5°的均匀网格,模型中的速度分布用连续函数表示,网格内任意一点的速度用内插方[14],[16][31~36]式计算。综合多年来发表的有关该区及其邻近

7、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研究成果,选定本区成像的一维参考速度模型如表1所示。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过程中,走时残差δt是由于震源参数的扰动和速度[13],[14],[21]的扰动引起的。根据有关研究文献,该问题可以用以下线性化方程表示:©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2期马宏生等:川滇地区中小震重新定位与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研究31表1本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