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针灸三百方-杨医亚

民间针灸三百方-杨医亚

ID:34552633

大小:581.59 KB

页数:132页

时间:2019-03-07

民间针灸三百方-杨医亚_第1页
民间针灸三百方-杨医亚_第2页
民间针灸三百方-杨医亚_第3页
民间针灸三百方-杨医亚_第4页
民间针灸三百方-杨医亚_第5页
资源描述:

《民间针灸三百方-杨医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民间针灸三百方杨医亚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民间针灸三百方/杨医亚编著.—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ISBN7-5308-3312-XⅠ.民...Ⅱ.杨...Ⅲ.常见病—针灸疗法Ⅳ.R246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2)第054713号责任编辑:刘锟版式设计:雒桂芬周令丽责任印制:张军利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出版人:王树泽天津市张自忠路189号邮编300020电话(022)27306314印刷新华书店天津发行所发行곘开本850×11681/32印张4.75字数760002002年10月第

2、1版2002年10月第1次印刷印数:1-00000定价:000.00元一、绪论(一)刺针注意事项解释工作对病人,尤其对第一次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要做好解释工作,告诉病人扎针并不那么疼,不要紧张,让病人和医生很好地合作,以防晕针。对于虚弱的病人或曾经晕过针的病人,刺针时最好采用卧位;如果在刺针时发现病人有头晕、眼花、出汗等情况,应立即按晕针办法处理。安置好病人姿势按照针刺的穴位,决定病人应该是坐或卧,要使病人的姿势自然,能够支持较久,不致中途移动体位,以免进针后有不良反应。例如,刺腹部、头面部、四肢部的穴位,一般用仰卧位;刺背部、下肢

3、后面的穴位,一般用俯卧位;刺大腿侧面的穴位,可用侧卧位;刺头面及四肢的穴位,也可以用坐或仰靠的体位。消毒工作扎针前医生的手要洗干净,用酒精棉球擦净手指。针具煮沸10分钟左右,或放在75%的酒精中泡15分钟消毒。穴位局部亦用酒精棉球消毒,以防感染。1针具检查在刺针以前,首先检查针体有没有死弯,有没有生锈,最重要的是针尖有无损伤,如果发现有上述情况,就应该另换一支好针。如针身没有损伤,针尖尖而不利,圆而不钝,刺针时进针无杂音,就可以放心应用了。寻找穴位寻找穴位是针前很重要的工作,古人叫做“按摩爪切”。什么叫按摩爪切?就是在应刺的部位,用

4、左手食指或大拇指微微按摩,探寻骨隙,用手切之,问病人是否感觉酸麻,如有酸麻感觉即是穴。穴位找好后,再用指甲在穴位上轻轻划一“十”字作为记号。防止曲针如果病人的皮肤紧张,刺针每感剧烈疼痛时,可先进行局部按摩,使皮肤和缓后刺针。如果病人肌肉发生挛急,切不可强力刺入,应立即停止,待挛急缓解后再缓慢刺针,否则易发生曲针。小儿宜浅刺本书中每个穴位应刺的深度,是指成年人讲的,如为小儿刺针,要浅刺,不行针,一般的穴位刺入6~10毫米深就可以了。要穴要慎用对于人体要穴要慎重对待。2(二)刺针的基本手法针刺的基本手法,关系到治疗的效果,手法不同,所起

5、的作用也就不同。针刺的手法是根据《内经》中“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理论确立的治疗原则。泻法为强刺激手法,作用是祛除病邪,恢复正常生理状态,适用于体力健壮,病邪属实或气滞血瘀的患者。补法为轻刺激手法,作用是使人体防御功能增强或恢复,适用于体质虚弱亏损的患者。一般说,凡是实、热、急性的疾病用泻法;凡是虚、寒、慢性的疾病用补法。对于一般寒热虚实不明显的疾病,或寒热夹杂,虚实互见的疾病,可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历代针灸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了许多针刺补泻手法,现将最常用的几种手法介绍如下。提插补泻法针刺“得气”后,医生将针身上下提

6、插(提就是将针身向上提,插就是将针身向下扎),先浅后深,反复重插轻提就是泻法。捻转补泻法针刺“得气”后,医生将针捻转,拇指偏重向前多捻转,就是补法;相反,拇指偏重向后多捻转,就是泻法。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医生用拇、食二指均匀地捻转,或上下同等指力的提插,就是平补平泻法。本法在临床上是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另外,在行补、泻手法后,多暂时不起针,使针停留在穴位内一定时间后再起针,叫做留针或行针。3(三)刺针处方规律针灸治疗疾病,必须选取适宜的穴位,组成合理的配穴处方,发挥合力作用,才能提高疗效。针灸处方,除掌握十四经的腧穴主治作用外,

7、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可按如下处方规律,选用一种或两种以上配穴方法结合起来,组成处方,兹介绍如下。局部取穴是指何处有病,就在何处取穴。此种方法,不但可以治疗局部的体表疾病,而且也可治疗局部深处的内脏疾病。例如,胃痛取中脘穴,腹痛取天枢穴,头痛取太阳穴等。由于这种方法是在患部取穴,那就必须注意到局部的情况,如果穴位是在重要器官上,或者穴位上患有某种病而不能针刺或艾灸时,就用邻近穴位代替。邻近取穴是指在患处邻近的部位,或邻近自经,或邻近它经上取穴。此种取穴方法,对各科疾病都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它取穴方法配合应用。例如,目疾取上星穴,牙

8、疼取颊车穴等。循经取穴是指某一经,连同脏腑发生病变时,循该经路线,取该经肘膝以下的腧穴来治疗。此种取穴方法,对于急、慢性疾患都可以应用,尤其对于急性病和痛症更为适宜。例如,牙痛取合谷穴,疝气取行间穴,心病取内关穴等。4对称取穴是指在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