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分析

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分析

ID:34564769

大小:55.2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8

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分析_第1页
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分析_第2页
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分析王晓燕1何小波2(1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42000)(2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老年病科442000)【摘要】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schemia,VBI)患者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ticSkinResponse,SSR)的特点。方法我们用回顾、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VBI患者的SSR表现。结果VBI患者SS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潜伏期延长,波幅(率)降低。结论SSR能客观地判断VBI患者交感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可作为VBI诊断的参考指标。【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中

2、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157-02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检查用于周围或中枢性神经病变累及交感神经径路状况的研究,是一种敏感而有价值的评价植物神经功能的检查方法⑴。我们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作了SSR检查,以期了解SSR在VBI患者中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对象VBI组50例为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住院病人,男20例,女30例,年龄25〜76岁,平均50.3±12.5岁,病程6小时至12年,平均2年。VBI的诊断参考游国雄等标准[2]。VBI患者在眩晕急性发作期未行治疗前行SSR检查。对照组:健康体检者

3、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23〜76岁,平均51.8±10.6岁。均无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疾病,神经系统检查(一),亦无内科系统疾病。1.2检查方法1.2.1SSR检查方法:检查环境要求明亮安静,室温≥20°C,皮肤温度≥32°C,受试者放松清醒。以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查。记录电极采用表面盘形电极,置于左右掌、足心,参考电极置于左右掌、足背。脉冲电流刺激主侧腕部正中神经,刺激强度15mA,持续时间0.2ms,间隔>15s,记录4次,测量起始潜伏期(latency,Lat)和峰一峰波幅值(Amplification,Amp),取最短Lat和最高A

4、mp用于分析。1.2.2SSR异常判断标准:(l)Lat或波幅率(波幅率二双侧波幅之差/双侧波幅平均值)大于对照组平均值±2.5倍标准差为异常;(2)Amp低于对照组最低值;⑶SSR缺失。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作统计学处理,以P值小于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VBI组与对照组SSR比较:所有受试者均未见SSR波形消失。VBI患者SS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潜伏期延长,波幅(率)降低,且均有统计学上显著差异(P<0.01)o结果见表1。表1VBI组与对照组SSR潜伏期与波幅比较(均数&plusnw;标准差)注:△与对

5、照组相比,P值<0.05o3讨论VBI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其眩晕症状突出,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缺乏客观证据。SSR是是脑和脊髓参与下的皮肤催汗反射,所记录到的是与汗腺分泌活动有关的表皮电压变化。可由内源或外源性刺激所诱发,电刺激的传入支由粗大的皮肤有髓感觉纤维组成,传出支为交感神经,效应器为汗腺。中枢为中脑网状结构和丘脑等结构,大脑皮层对SSR也有调节作用;位于脊髓中间外侧柱的节前催汗神经元接受来自脑干网状结构的催汗电冲动,其发出的节前纤维到椎旁神经节换元,节后无髓的C型胆碱能纤维支配汗腺的活动[3]。交感催汗径路受损时,SSR可出现异常,SSR检查是交感神经系统损害的敏感

6、的检查手段。我们的结果显示VBI组SSR上下肢Lat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而Amp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提示VBI患者交感催汗径路受损。由于本组病例已排除交感神经径路中大脑皮层、丘脑、脊髓、周围神经等病变,故SSR异常是交感催汗径路脑干部分损害可能。其病理及解剖学机制考虑为前庭神经核位于延髓外侧区,跨越桥脑和延髓结合部,血供源于基底动脉二级血管,对缺血敏感,当发生供血不足时易产生眩晕等临床症状。交感神经径路经由中脑、脑桥被盖和延髓背外侧下行,在脑干缺血时容易受影响。综上述,SSR能客观地判断VBI患者交感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可作为VBI诊断的参考指标。参考文献⑴王建军,李乐加.多发性硬化交感神经皮

7、肤反应的研究•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8,11(1):16.⑵游国雄,贾启德,施有昆,等•轻微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1):14.[3]王建军.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临床脑电学杂志,1999,&2):12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