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思想

论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思想

ID:34580593

大小:2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8

论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思想_第1页
论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思想_第2页
论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思想_第3页
论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思想_第4页
论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论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思想/h1--7----------------------------------------------------精品文档值得收藏-----------------------------------------------------------------

2、--------------------------------------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论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思想/h1--7----------------------------------------------------精品文档值得收藏-----------------------------------------------------------------------

3、--------------------------------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7------------------

4、----------------------------------精品文档值得收藏-------------------------------------------------------------------------------------------------------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

5、u教育网免费论文教学论文历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论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思想摘要:求真与致用,是中国传统史学的两大治史思想。但二者并不是置于对立的两极,而是求真传统蕴含在致用传统之中,致用统摄了求真。近代史学将求真从致用的涵盖中独立出来,为求真赋予了追求历史真相,追寻客观历史的内容和标准。实录与褒贬之所以能够在古代史家那里统一,是因为中国古代史家普遍有着一种“直书其事,褒贬自见”的观念,正是这种观念消解了实录与褒贬之间的矛盾。而传统史学背后存在的由经学确立

6、并被普遍接受的传统道德价值体系是“直书其事,褒贬自见”能够成立的原因。近代以来经学背景的失去,使史学语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造成了近代史学与传统史学的本质上的不同。求真与致用亦由此发生了区分与对立。关键词:求真;致用;传统史学;近代史学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求真与致用,是中国传统史学的两大治史思想。对求真与致用传统的研究以及对二者关系的分析辩证,近年来颇得学者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思想以及形成

7、这种传统的背后的文化因素,亦可看到传统史学在近代的转向。一、中国传统史学中的求真理念。被视为中国传统史学“求真”理念开端与典范的《春秋》中记载了董狐与南史的实录精神。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襄公二十五年,太史公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

8、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问既书矣,乃还。在这里,孔子将“书法不隐”作为了“良史”的标准。同样,《春秋》本身也在许多地方遵循了实录的原则,例如:隐公四年记:“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将卫国的内部斗争如实记录,并未为尊者讳。7----------------------------------------------------精品文档值得收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