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启示

ID:34590788

大小:230.8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8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启示_第1页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启示_第2页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启示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第笼卷第4期新乡教育学院学报V01.22,No.4JOURNALOFXINXIANGEDUCATIONCOLLEGE2009年12月DEC,2009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启示陈霞玲(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I)70)摘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特点。批判地分析和借鉴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启示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25(2∞9)04旬D

2、姗3作者简介:陈霞玲(19r78一),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r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严格来说,我国古代还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现实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出现得比较晚。然而,教导人们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道德教育,则是从古就有的。努力挖掘其中的精华,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深远的意义。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或与此相近的提法,但历史上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专制政权和阶级统治,无不在道德教育

3、和政治统治中灌输、宣传、贯彻对自己有利的思想和做法,从而使得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道德教育与政治统治密不可分,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一大鲜明特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对人性的探讨为支点构建道德教育理念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大都注重从人性出发来论述道德,进而探究道德教育的理论根据。对于人性问题的不同认识,决定着政治设计者实现其政治思想的途径。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认识到人的差别在于“习”的区别,因而强调“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仁是人之为人的最高尚的道德

4、品质。《论语·述而》中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因而,习也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爱人的仁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儒家以“修身为本”的教育途径的根源。孟子进一步发展了人性论,为儒家学说增添了浓厚的理论色彩。在《孟子·告子上》中,他指出:“人30收稿日期:20(Y)-04-22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由此出发还提出了四个善端:“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

5、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21因此,他仍强调每个人都要从自身修养做起,完善自己的道德。他指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31由于受到外界物质欲望的引诱,不少人丧失了天生的善良本性,只有通过实施教育,才能恢复人的善良本性。以苟子为代表的性恶论者则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的,如果任其发展,一定会发生争斗。“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40故此,必须重视教育,改变人这种利己的本性,这样才能使社会安定、国家巩固。苟子认为,

6、人的伦理道德观念都不是天生而来的。他说,“凡所贵尧、舜、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生之也。”【4J必须以“善德”去教育和引导他们,改变人们固有的“恶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行与德性。董仲舒主张“性三品”论。他把人性分为三类:“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他在《春秋繁露·实性》中指出,“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董仲舒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之资”,要使它向善的方向发展,必须通过教化。“性待渐

7、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以然也”,教化的目的是“举人本”,也就是使人们“各居其所,各安其位”,通过“化民成性”,使受教育者皆知从义而远利,“正其万方数据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总之,董仲舒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通过教化才能使人为善,从而强化了儒家以教化为本而使人致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之道。(二)以弘扬仁爱精神为核心理念推动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蕴含浓厚的人文精神。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关系为核心的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中“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最高理想和价

8、值范畴,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所谓“仁”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爱护人,尊重人,礼待人,重视人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还说过:“仁者,义之本也。”,“唯仁人能好人,能恶人”。实质上,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其核心仍在于“君子”的修身和道德修养。孟子从“性善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君子成德,可以将仁义礼智的道德善性从人的心中扩充开来,推己及人。孟子主张,政治之道就是为人之道,为人之道就是仁义之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