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应用隐喻研究的新方向

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应用隐喻研究的新方向

ID:34609151

大小:388.2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8

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应用隐喻研究的新方向_第1页
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应用隐喻研究的新方向_第2页
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应用隐喻研究的新方向_第3页
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应用隐喻研究的新方向_第4页
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应用隐喻研究的新方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应用隐喻研究的新方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第133期20lO年5月外语电化教学CAFLENo.133May2010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应用隐喻研究的新方向李毅1,石磊2(1.山东财政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以往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所探讨的隐喻种类多限于语言中的隐喻,而较少涉及非语言隐喻或多模态隐喻。本文通过综述多模态隐喻的定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指出加强该方面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并对其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多模态;隐喻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95(2010)054)047-

2、0003隐喻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自亚里士多德时起,修辞学、语言学、哲学等不同学科都对其进行了不断的研究。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将隐喻的研究推向了高潮。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的定义从单纯的修辞方面提升到人类的概念层面,开拓了隐喻的研究新领域。在众多的隐喻研究中,“隐喻研究与语言教学”是当前隐喻研究的七大主题之一(林书武,2002)。虽然此类应用研究数量不少(如姜亚军、张辉,2003;李福印,2004,2007;林书武,2002;张全生,2004等),但大多数研究所涉及的隐喻仅限于语言隐喻的单一模态,忽略了其他非语言模态(如手势、表情、图画、音乐等)的隐喻研究。本文通过探讨多模态隐

3、喻的定义及其在教学中研究的内容和方向,论述加强该方面研究的重要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1单模态隐喻与多模态隐喻隐喻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修辞观和认知观。前者是传统的隐喻修辞观(如Aristotle,1984;Richards,1936),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的手段,是丰富语言表达的修辞方式。认知语言学(具体参见Lakoff,1993;Lakoff&Johnson,1980,1999;Lakoff&Turner,1989等)一改传统的隐喻观,即隐喻是偏离日常语言字面意义的语言变异形式,把隐喻的定义上升到概念的层次,即人类概念体系的本质是隐喻性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方式。认知语

4、言学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投射的结果。其中,始源域往往由表达具体事物的概念构成,而目标域由表达抽象事物的概念构成(Lakoff&Johnson,1980)。在区分单模态与多模态隐喻之前,需要对于模态进行必要的定义。模态指的是信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其中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朱永生,2007)。人类通过五种感知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通道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着信息交换,这些感知通道与人类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而这些感知渠道的获得产生了相应的五种交际模态,即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以及触

5、觉模态。在一般的信息交流过程中,人们并不是仅仅通过单一的模态进行信息传递的,而是多重模态共同作用的结果(Barldry&Thibault,2006)。单模态隐喻指的是隐喻的始源域与目标域出现在同一模态之中,如在语言中、图画中、电影中等;与之相反,多模态隐喻指的是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出现在不同的模态之中(Forceville,2006)。如在语言中描述作者简介:李毅: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等。石磊:女,博士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等。收稿日期:2009.10.12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英汉隐喻对比研究》(

6、项目号:06BWJ004)的部分研究成果。·47·万方数据李毅,等: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应用隐喻研究的新方向“时间是金钱”就是单模态隐喻,而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图画、实物、手势等传达这一信息时则是多模态隐喻。虽然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一直处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潮中,其中隐喻是最热的研究议题之一(李福印,2004),但以往的研究大多数仅仅局限于语言中的隐喻表达,而忽略了其他非语言模态(如手势、表情、图画、音乐等)的隐喻研究。2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多模态化的研究所涉及的方面很多,如Simpson(2004)指出,多模态化主要包括:①多模态化和媒界;②多模态化在学术和教育情景中的应用;③多

7、模态化在具体识读过程中的应用;④多模态化语料库的建立;⑤多模态化与类型学;⑥多模态化话语分析理论与实践。其中,多模态话语分析重点研究六个方面的问题:①多模态话语的定义;②话语转录和分析;③多模态话语分析与技术;④多模态的意义生成潜能提升;⑤多模态和多媒体语言分析;⑥多模态话语分析对语言学的影响(Bal(hy&Thibauh,2006)。多模态话语分析突破了分析对象的单一模态,将其研究对象扩展为音乐、图片、影像、网页设计和建筑风格等多种社会符号系统,使话语分析不仅仅局限在语言学的范畴中,将其扩展为跨学科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